历史的态度

2014-05-30 10:48:04张立群
南方文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曾经在一段时期内(2005—2007),由于进行课题《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80至90年代部分”的写作而写过大量的批评;而当初涉批评的冲动渐渐缓释,过量的生产又让我怀疑批评的真实性及至意义和价值,进而渴望向学术研究的层面迈进。上述大致可以称之为从兴奋到困惑的态度转变,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批评的处境:它不仅取决于个体实践过程中对于批评本身的持续的再认识,更取决于学界对于批评的态度及其潜在的影响。

无论别人如何看待批评,经历反思后的我都将批评视为未来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史写作的基石。正如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学理论与文学史都离不开文学批评,后来,他又在《批评的概念》中援引弗莱的话“文学批评是本身就有存在价值的思想和知识结构”,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批评理解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的分析与品评,那么,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自然要依靠批评实现自己的未来图景。尽管,从当代人评价当代人的角度上看,批评需要的眼光、勇气和知识储备会使最为简捷的时评成为一柄双刃剑,但若我们真的可以客观、公正地思考20世纪30年代那么多由同代人撰写的作家论,现在已成为研究那个时代作家的权威资料,便不必背负过多的心理负担,而准确、深入和艺术化始终是衡量包括批评在内所有文学研究的重要标准。

《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于2012年反复修改后出版,标志着我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批评的工作已告一段落,我忽然对批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的态度”。批评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同时,也需要见证时代的投影和现实的生活——如果前者最终表明了批评是种理智的认识,那么,后者则表明了批评的责任感和应有的历史的高度。显然,批评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但若只是将批评停留在肤浅的认识、无原则的褒贬或是简单的自说自话上,我们的批评必将前途黯淡、为人所诟病。

秉持理想主义的情怀,历史的态度同样意味着批评具有综合的特征,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批评往往会兼及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某些有效资源;历史的态度始终指向批评的真善美,真实、良知及审美艺术化构成了批评应有的质地与特征;历史的态度还意味着批评像其评价对象一样,需要遣詞造句、饱含深情且发挥想象力,从而经得住时间的淘洗。

当然,历史的态度也隐含着批评实践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自身的体验,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言的批评在时间上是属于当代的,在专业上更多应当从属于当代文学范畴,其具体针对的对象是批评者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和时下的文学现象。批评给众多专业人士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史料、史实和理论的双重匮乏。史料、史实的问题自然可以通过历史的态度加以解决,而理论及提炼的观点呢?批评者在很大程度确实不太关注关乎批评自身的理论,但从一个优秀的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首先应当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的逻辑来看历史的态度同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应当说,无论在何种语境下,批评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历史的态度虽可表明我的批评立场,但并不代表他者对于我的批评的认可。面对琳琅满目的作品和层出不穷的文学现象,个体的视野、能力甚至体力都会让我感到限制。也许,我已说得太多,而优秀之作从来不需要批评。这样,在无法保持历史的态度的前提下,默不作声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文学需要在沉默中领悟,历史也是如此!

张立群,1973年生,辽宁沈阳人,2006年师从吴思敬教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第二届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流动人员,导师吴义勤教授。已出版个人专著四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另为《中国诗人》编辑,出版诗集《白马:诗的编年史(2005—2012)》。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批评新生代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0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