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丹 马天天
摘 要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高校 毕业生 基层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自2003年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毕业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毕业人数急剧上升,2012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多达680万,相对2011年660万增加了20万人次,增长比率3.03%。纵观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毕业人数情况可知,目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2000年,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2005年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中央八部委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和政策的出台,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视和支持。
1 基层就业的含义
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百问中,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就业。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2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从制度经济学、城乡差距、基层缺乏吸引力等不同角度,探讨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难的原因。
2.1 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的通道还未完全打通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的通道还未完全打通,纂群高,王英姿(2007)认为主要原因有,基层、西部等地区工资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较苦,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不少毕业生担心到基层下去容易、上来难,因此不敢轻言下去;毕业生及家长就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2.2 教育指向、制度保障和学生心态存在问题
从教育、制度、政府、高校和学生本身等几个方面,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三十年代,以康茨、罗格兄弟为代表的一批所谓 “以未来为中心”,提供新的社会目的,修改旧的社会目的,使教育成为一个制定明确而严密的社会计划的主要手段。彭小孟等认为,首先是现有的教育指向不够完善;其次是制度保障有弊端;还有是高校没有发挥全部作用以及大学生个人心态不稳定,致使部分大学生向往城市生活,面向基层就业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项目建设能否取得成效,是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制约的。建立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包保制度,用制度建设来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是包保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选择。制度是一种规范,制度是一种保障。制度是将已有的做法规范化,制度是将行之有效的经验条理化,制度是将未来的工作措施科学化。有了制度就有了章程,有了制度就有了规范。包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包保工作的规范与保障,它能促进包保工作的常态化、科学化。大学生心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等;(2)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步入社会后会存在心理落差,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相当长的适应周期;(3)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4)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2.3 学生基层就业决策存在加大偏差
就业决策是在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择业观的基本取向基础上进行的。肖迪明,程勋(2009)认为影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障碍有,基层单位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激励和保障等配套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高等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并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缴费年限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按机关事业单位的办法计发养老金;高校毕业生曾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原在机关事业单位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按企业的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3 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3.1 拓展市场促进就业
经济增长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基本保证,在大学应形成以“两次校内大型就业市场为主体,百场校园专场招聘会为补充,网上就业市场为载体,就业基地和就业工作站为依托”的就业市场体系。校内就业市场在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大部分毕业生通过校内就业市场来落实工作单位。
3.2 抑制和优化供给
一方面,深化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从入校的时候就开始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做科学的规划,然后又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指导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另一方面,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或考研。定期举办留学或者考研专题性讲座,学校专门设立咨询机构,积极引导学生继续深造。
3.3 特色指导提升就业
坚持全程指导,重点引导,全员参与,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将就业指导前伸后移,实现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加大考研指导与辅导力度,为突出就业指导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实践活动。
3.4 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就业进展通报制度、就业工作奖励制度、就业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全面实施就业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就业工作考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班主任、校友等多方力量,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通过实施专业化、分类别的就业工作人员培训方案,科学系统的推进就业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河南省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及后续发展研究”(编号:JYB2013200)
参考文献
[1] 綦群高,王英姿.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6):78-79.
[2] 彭小孟,肖池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42-44.
[3] 高玖伟.基于职业发展理论的大学生职业决策特点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7):36-38.
[4] 肖迪明,程勋.浅谈高校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38-41.
[5] 梁梅,熊孝梅.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9(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