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爱莲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高深的学问,而不懂教育规律,没有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课就上不好,或是事倍功半。数学教学原则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需要和形式,而真正的上好一节数学课,是我们从事的工作,那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特殊的工作。下面我就谈一谈在数学教学中一个至观重要的因素——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育则指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教学而造成的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并建立最佳的教学环境。
二、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离开了情感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发生,也难以延续。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它发挥着引导、动力、定向、鼓舞、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的作用。对于数学这一特殊的学科,它就好象催化剂一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1.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良好的情感教育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个体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指向的活动,因此它与主体的认识态度及需要、动机时时相联系。数学是一颗灿烂的明珠,许多人为之努力,奋斗终生,在数学课堂上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遗事,其内容越丰富、越崇高推动里也就越强,它将鼓舞学生不畏艰难险阻,永攀知识的高峰,并为之努力、锲而不舍。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认知冲突和对解决问题的期待,学生在产生了兴趣后便会将注意力指向学习对象,造成紧张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思维的强度,从而提高思维效率。原苏联的奥加涅相认为“数学学习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课的兴趣能否保持和发展。”俄国大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国的丁肇中教授也曾深有感慨的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无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的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力因素,而情感教育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思维的积极探索意向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处在一种特殊的年龄阶段,有着极其特殊的与成年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他们的心目中也许总在权衡一个问题“我在老师的心目中到底地位如何?老师是否喜欢我?”等等。如果教师将你爱生的情感带进数学教学中,无疑是给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从教师的表情中受到鼓舞,从而会更努力、更勤奋,取得更好的成绩。其实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里翁”效应。教师的情感将扬起学生自信、智力、情感、个性顺利发展的风帆。
三、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绝大多数学校沿袭着“控制型”教育模式,带有相当程度的家长式权威色彩,学校只强调理,而忽略情,殊不知有理无情的教育常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受到理想之中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效果,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落实、开展情感教育:
1.教师要正确的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总会带着一种美好的情感走进课堂,走进数学教学,但美好的期望固然重要,更要知晓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在你鼓励的同时,不要对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不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方式强化学生学习。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学会最基础的知识,而且要坚信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学的好。要给每个学生一个最公正、最准确的评价和认识,但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数学差生。要在你师爱的影响下、在你爱生的心理作用下因材施教,借助布卢姆强化班级授课制中个别化教学的思想开展你的教育教学活动。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愤会给学生一种心理的愉悦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和意志品质,并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的情绪如何对整个45分钟的影响是很大的。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热情饱满,学生的学习状态兴奋,会使他们信心十足,兴趣十足;相反,如果课堂气氛不好的话,会使学生萎靡不振、无精打采,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听课效果。
3.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积极体验,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因素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和关心;教师对数学教工作的献身精神;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渊博的知识,充沛的热情;教师富有情趣的语言、亲切的教态等等。教师要有好的素养,尤其要有一颗奉献的爱心,这是情感素养必备的条件。
“教师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沒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情感教育走入课堂的一个基点。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即“期待效应”。“情感教育”也可以说成是“爱的效应”,这样学生就会由于信任和喜爱数学教师变成热爱数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