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华
我校自2011年购入APMS网络阅卷系统至今,由我一人负责管理、使用、维护。在使用APMS网络阅卷系统的过程中,有以下认识和见解,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勉!
一、网络阅卷系统之“利”
APMS网络阅卷系统,降低了考试成本,提高了评卷的准确性,增强了阅卷的保密性,能提升考试阅卷的公正性,提升学生考试的适应性,提升成绩分析的科学性。网络阅卷系统之“利”,主要分以下几点体现:
1.完全模拟高考阅卷环境,增强高考适应能力。现在的高考网络阅卷,考生答题不允许超出规定的范围,否则就会造成无谓失分。因此考生在答每道题前,都要合理设计答题布局,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2.杜绝阅卷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考试的公平性。网络阅卷有效地防止了评卷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网络阅卷有利于评卷人员进行独立判断和评分,使评卷的公平性得到根本保证。而且两次评阅的分数超过系统设定值,阅卷系统会把这份试卷提交阅卷组长仲裁,以仲裁为最终得分。避免了作文这种主观性很强的试题的公平评分。
3.网络阅卷不存在漏加、错加分问题。由于网络阅卷采取评卷教师直接敲击键盘打分的办法,不仅减少了笔误,不会出现纸介质试卷评阅时教师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而影响加分和登分工作的问题。
4.网络阅卷可以对阅卷实施实时监控 。网络评卷可以通过图表和数字的形式进行实时反馈,随时掌握总体评卷情况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那些可能影响评卷公平性的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整个评卷工作的有效监控。
5.网络阅卷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阅卷过程中,所有试卷信息都以电子信息方式,极大地简化了工作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6.及时提供详细的统计分析报表。网络阅卷工作结束后,考生成绩经阅卷服务器自动合成。能够实时打印。统计是精细而准确的。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网络阅卷有利,必定也有弊!
二、网络阅卷系统之“弊”
相对于传统手工阅卷,网络阅卷的“利”太多了,在此不再赘述。减轻了阅卷教师的批阅量,省去了划勾与叉的过程。而正是省去的过程,造成了网络阅卷的“弊”。当每次网络阅卷结束,把每位学生的答题卡下发给学生的时候,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哪里对,哪里错。在答题卡上是没有任何体现的。具体的分数,在打印下发给学生前,学生是不知道的。所以这就是网络阅卷在平时学生训练、考试中最大的弊端。
在与很多任课教师交流的时候,任课教师都提出了这个问题。网络阅卷是省去了教师阅卷过程中的不少时间。但学生在考试后的评讲环节,得到的收获很少。其实,在阅卷系统给出的报表中,详细到每位学生的每一个题,都有统计。所以教师评讲试卷的时候,针对性是很强的。但如何让学生得到以前那种勾与叉呢?
在此,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首先,在每次网络阅卷开始后,每个学科的出题教师,把评卷的答案,打印出来并印刷。其次,在发学生的答题卡的时候,就把评卷答案张贴到每个班。第三,让学生对照评卷答案,自己在自己的答题卡上,划上相应的勾和叉,并对照评卷答案,自己给一个分。
下面,我再谈谈学生在参加网络阅卷考试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要保持答题卡的平整与清洁。由于网络阅卷,阅卷老师不是在考生答题卡上直接批阅,而是将考生答题卡上的答题内容通过高速双面扫描仪,扫描到电脑中,呈现在阅卷老师的面前。如果答题卡不平整、不清洁等等,都将会直接影响扫描的清晰度,描后出现字迹很难辨认的现象。
第二、考试时书写要字迹清楚、工整。要求考生这样做,是因为考生在考试时,如果书写字迹不清楚,书写不工整、潦草,就会使自己的答题得分受到影响。这是由于阅卷教师每天有规定的批改量,长时期高度紧张的工作,会使他们产生视觉疲劳。为了不让自己的批改速度落后,阅卷教师便在考生答题内容中找评分标准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语句来评分,但是考生在答题时往往会抓不住这些关键词语或语句,但他表达的意思是对的,这时对书写清楚、工整的考生,阅卷老师会耐下心来批阅评判给分,对书写不工整,字迹不清楚的考生阅卷老师则没有这个耐心了。
第三、要做到答題内容与答题卡上的题号相对应。虽然网络阅卷具有人文性,考生如果将答题内容在答题卡上写错位置,阅卷教师会将这份试卷提交为“异常卷”,而不判零分。但阅卷组长在批阅这些“异常卷”时,评判的标准相比较于其他阅卷教师的批阅来说是严格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自己该考题的得分。
第四、考生答题时要力求准确而精炼。由于阅卷教师在批阅试卷时有速度要求,所以只要看到这些关键词语或语句,鉴于此,考生在考试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试卷提供的信息部分的文字,力求在答题时能出现评分标准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网络阅卷“利”大于“弊”。即使有“弊”,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来避免与转化。“利”大于“弊”,网络阅卷方式必将得到更大的推动与发展。就会让更多的教育同仁省去不少的时间和麻烦,使得各种考试不再让教育同仁们觉得累。以上就是本人对网络阅卷的“利”与“弊”认识和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责任编校:周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