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美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浅析

2014-05-30 16:23倪雯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留学生国际化文化

倪雯

摘 要:中国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具有“特殊对待”的特点,美国高校则强调“统一对待”;两种模式成因不同、各有利弊。积极顺应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试从树立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全过程”理念,有机结合“特殊对待”与“统一管理”两种模式,从制度体系、文化体系、管理队伍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留学生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国际化

20世纪50年代,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外交政策的开放,我国开始逐步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来华留学生与出国留学生规模和数量,均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所指出:“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和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

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自成体系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学生管理模式。然而,中国高校还普遍存在着留学生发展规模与留学生招生和培养机制脱节、文化传播与文化休克并存、身份或宗教认定与教育公平冲突等诸多问题。广大中国“留学生群体”在实现政治意义、经济利益和文化效应等方面发挥着天然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成为中国社会走向世界、中华文明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因此,契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集聚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不断提升我国来华留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升留学生教育综合质量,是正在加快向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型的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教育、经济发展接轨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从分析中美两国留学生管理模式“差异”入手,为建立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一、中美留学生管理模式的差异

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具有“特殊對待”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管理主体的特殊,绝大多数高校由分管外事的副校长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工作(与分管中国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有所区别),并在外事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或留学生辅导员全方位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就读环境的特殊,各高校一般都建有独立的、条件相对较好的留学生公寓或生活区域,基本上实行“酒店式”管理,许多高校还专门建有留学生餐厅、专用教室等;管理内容的特殊,专职工作人员对留学生的管理事无巨细,包括就餐、银行业务、网络服务、机场接送、学习计划、文体活动、签证护照等,还专门安排教师为学习困难的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奖惩标准的特殊,出于外事影响的考虑,各高校通常无法严格按照自行制定的“留学生管理办法”对留学生违规行为执行惩罚措施,被动建立“国际标准”,“冷处理”留学生事件;同时,在评奖评优中给予留学生适当的政策倾斜和名额照顾。美国高校则对留学生实行“统一化”管理。由于美国政府将留学生管理权限下放至各高校,校际间管理细节上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均实行统一化管理,即强调学生身份的共同性,完全将留学生作为普通本国学生同等对待,除签证等入学手续上有特别规定以外,生活、学习、校规等方面均与美国学生一视同仁。

二、中美留学生管理模式成因分析

一个国家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形态,是由政治、历史、文化等综合因素决定的,特别是与该国国情、外交政策、教育历史沿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综合国力的限制与外交联姻的需求,我国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友好邦国”进行留学生交流(对象单一),对于欠发达的亚、非、拉国家进行教育援助,提供学费、住宿等多种便利,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特定国家的“学生交换”与“国家帮扶”,受到经济发展现状与交流国家数量等的局限,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生规模与“教育国际化”理念。在这种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尽管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实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国人、外国游客、外国学生,对于逐渐走向开放的中国而言,仍然是少见的、难得的特殊群体,我国也依然延续了对外国留学生提供便利、创造条件的格外“关注”。20世纪70年代,国家专门给招收留学生的院校给予资金投入,并要求地方政府对于高等学校的留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投入;随后,于1990年和1992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改善高层次外国留学生住房条件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外国留学生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以此来提高留学生生活质量,让留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舒适与便利。而与之相匹配的约束性管理机制,建立相对滞后与缓慢。虽然,国家1964年下发了《外国留学生工作试行条例(修订稿)》,开始对外国留学生提出管理标准和要求,但对于外国留学生休学、退学这些本该属于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的事项却仍须上报教育部、外交部同意(第三十五条规定:“开除外国留学生须报教育部商外交部批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20多年,直到1985年,新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才规定“对外国留学生的考核、升级与留(降)级、休学与退学的管理,原则上应当与中国学生相同。”1987年,国家教委、外交部、公安部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外国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外国留学生违反校纪事件,以学校为主按校纪处理;违反法律的时间,由当地公安、司法部门为主依法处理,有关院校予以协助。”综上所述,我国在招收留学生初期的特定政策倾向以及发展过程中扶持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是当下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特殊对待”这一显著特征的重要历史根源。

然而,美国留学生管理无论是教育的沿革,还是法律与社会的发展,都从未有过将外国留学生作为特殊群体进行“针对性管理”的历史。从国情来看,移民国家、人人平等、无种族歧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社会形态、法律原则和教育理念,使得一开始,美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就呈现出“统一化”特点。无论是输送本国学生外出留学接受国外教育,还是外国学生进入美国接受本土教育,美国都将其视为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三、中美留学生管理模式的利与弊

客观的分析,中美两国两种不同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在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善待外宾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说,中国现有的留学生管理模式体现了对“有朋至远方来”的人文关怀,是中华民族“仁爱”等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外国留学生在我国求学感受到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管理部门的悉心照顾,有一种被接受感和被认同感,对于生活方面均表示基本满意。在华期间,他们也感受到并热爱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视中国为第二故乡,广大来华留学生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各国人民友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天然纽带。总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我国“特殊对待”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在中国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尊重以及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外交地位的显著提升以及留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类别的日益多样,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新时期,此种“重服务、轻管理”的模式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弊端。

相比之下,美国留学生的管理模式职责清晰、系统化程度较高,管理工作相对轻松。学校不需要专门设立留学生公寓、餐厅、教室等特定生活学习场所,一切由各个部门统一安排;留学生的所有在校表现,无论是学业还是行为表现,都用与本国学生相同的标准去衡量;不会有专门的留学生管理人员帮助处理日常生活琐事、帮助协调教师课外补课等等,这极大的锻炼了青年学生在异国生活与学习的适应能力,也加快了他们融入美国社会与高校文化的节奏;外国留学生和美国学生生活在一起,语境的熏陶让他们的英语水平提升很快;在做课堂讨论或相关论文时,也是和其他各个国家的学生一起,不仅锻炼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化交流能力,也使得外国留学生没有丝毫的“异类感”。

四、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国留学生管理模式的完善之路

教育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2002年就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我国目前有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在校生,居世界第一。如今,国际范围内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新世纪以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都反映出老牌高等教育强国的努力新方向;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大国对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的期盼更加紧迫,其共同做法之一就是注重强调了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和人才竞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化发展并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并加快向欧美等高等教育强国赶超步伐的必由之路。

此种概念界定中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也应延续“全过程”的特点。如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

(一) 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建立兼容并包的管理制度体系

留学生管理必须以制度为基础,就国家层面而言,应与国际接轨,建立标准统一、操作性强、兼顾各国留学生背景的、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如来华留学人员权益保障条例、招生工作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参考目录、学分(位)互认标准、法律援助机制、留学预警制度等。就各高校而言,应在部分领域建立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如将学校的留学生学籍、选课、奖惩、公共教育资源使用、宿舍管理、作息时间安排等管理内容纳入本校学生管理条例中一并制订,建立国际化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环节中管理国际化的重要建设内容;针对留学生入校手续、毕业离校、签证工作、保险购买等特定服务内容,实行“统一管理”与“特殊对待”的有效连接,既制定特定程序,又开辟绿色通道,做到服务形式相对独立、工作程序相对集中,提升留学生管理的国际化水平,突出管理效能、避免管理缺位。

(二)大学文化的国际化:建立剧场式的留学生文化体系

大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作为当今中国大学规模日益庞大的学生群体,留学生文化自然应成为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各高校应在承扬中华民族传统、本校办学悠久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建立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国际化趋势相适应的留学生文化体系,作为推进中国大学文化“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在尊重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基础上,持续性的开辟外国文化周、文化沙龙、文艺汇演、文化讲堂、饮食文化节等留学生活动,增进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互动,既体现“特殊对待”管理下的人文关怀,为各项留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建立互信机制,又可为本国学生增强国际视野、国际对话技术、国际语言学习能力、文化认同力等国际化培养环节提供天然的“文化熏陶”,为中国大学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国际化文化氛的围营造搭建“剧场”。

(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立多元背景的留学生管理和培养队伍

结合各高校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培养造就大师、建立“教学名家、科研专家、管理行家”三支队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需求,针对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留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从专业学习、心理咨询、双语教学、法律援助等角度,对留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培养,并在与留学生“亦师亦友”的朝夕相處中促进管理人员与教师的自身能力建设。这也就对管理工作者与教师自身的交流能力、学术水平、授课方式、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应将留学生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的建设统一纳入师资队伍持续发展体系建设之中,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或各高校师培中心等培训平台)和访问、游学项目定期开展留学生管理与教师队伍的海外轮训,增强涉外人员的国际学术、文化、管理和生活背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四) 服务保障的国际化: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达到GDP的4%),各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用于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就餐环境、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等的经费投入相较于过去有了根本性的改观。曾经只为留学生单独设置的餐厅、公寓、小班教室等特殊场所,也可以成为与本国学生共享的教育资源,成为我国高校课堂之外的人才培养国际化重要借鉴手段,如集图书阅览、无线网络、文体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生公寓,适用于专门课程的讨论型小班教室(许多高校的研究生、MBA、EMBA授课已经采用小班教室的形式),中国地方传统美食和各国餐饮“混搭”的国际化食堂,设施先进、种类齐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等。此种留学生与本国学生资源共享的服务保障体系,既能实现国际先进教育手段的科学引入,又能弥补“特殊对待”造成的心理失衡,更为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留学生管理不仅是一项管理工作,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中还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不断丰富,适时创新、及时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留学生教育事业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中国高等院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倩美.来华留学生管理初探[J].新西部,2009,(8).

[2]张磊.高校留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文化论坛.

[3]张基得,刘晓琴.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

[5]刘延东同志讲话《深化高教改革 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留学生国际化文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