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两型社会”的哲学基础

2014-05-30 16:22禹思远彭立春
学理论·上 2014年7期
关键词:自然观两型社会价值论

禹思远 彭立春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两型社会”建设,深刻理解“两型社会”的主体、对象、价值、方法等问题,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主体观;自然观;价值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50-03

当前,湖南正在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两型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两型社会”是个什么样子?“两型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既需要实践的深入,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两型社会建设,深刻理解两型社会的主体、对象、价值、方法等问题,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决定“两型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成和建构的首要前提和深刻基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7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4

马克思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73“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得到、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73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固然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人绝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依靠自然界来维持生存,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实践,来改变自然界原有的状态,使之成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

以马克思主义主体论为指导,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两型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力量主体。两型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的具体对策。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以往的政绩考核指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搭建多样的平台,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科研机构、民营企业的主动性,发挥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胡锦涛同志指出:“实践证明,推动科学发展,一定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切实体现人民意愿,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必须考虑人的需要和利益,注重人民的生活感受,注重人民的生活方式,特别要关注民生,关注人民利益,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争取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和中心,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要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两型社会的建设内容、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发展方向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提高建设两型社会具体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保证老百姓的认可度及执行力。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决定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综合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形成了科学的自然观。恩格斯批判了旧的自然观,“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这样一个见解。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始终就是这样”。“在这个自然界中,今天的一切都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而且直到世界末日或万古永世,一切都将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2]9。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3]267。“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270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从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的实践关系出发,把自然分为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改造并打上了人类主体意志烙印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此外,先于人类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在今天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1]78

无论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人与自然都是共存共生的。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383-38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建设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念,以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以保护自然的方式取代破坏自然的掠夺,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界双向互动的和谐关系。”[4]157建设“两型社会”,我们要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充分衡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自然,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树立变化发展的观点,既要密切关注自然资源指标的变化,也要关注社会经济指标的变迁,还要关注社会人文指标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平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决定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

“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者相接近的性质与程度。”[5]79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切价值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恩格斯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来考量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其次要着力促进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决定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又称“矛盾观”,是由一系列反映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范畴和规律所构成的科学的方法论的系统。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对事物、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并反过来以一般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人类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有对立统一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对联系和发展的这两个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的进一步展开。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过程。在事物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其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复杂的矛盾体系里,往往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在每一矛盾双方中又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因此,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研究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胡锦涛还指出:“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特别要看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

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社会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矛盾、城市与农村的矛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矛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等。

我们要运用马克思辩证观,学会弹钢琴,坚持两点论,坚持统筹兼顾,创新“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方法。要统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当前的重点是统筹好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和“两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特别重视引导和扶持“两型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奠定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积极发展城镇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乡互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建设,加快推进“两型”社区、城镇、乡村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进科技进步;优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在经济中的比重。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关注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杨卫军.马克思自然观及当代价值[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5]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猜你喜欢
自然观两型社会价值论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