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敏 孔刘柳 沈晏妮
摘要:本文基于1978~2012年相关数据,综合运用波士顿矩阵、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非税收收入规模与结构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非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相对较小,而且我国非税收收入体制及监管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故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针对我国非税收收入的规模和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税收收入;经济增长;波士顿矩阵;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国家财政收入从收入取得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这一概念源自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及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非税收收入也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近年来我国非税收收入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财政中的地位也日益增重。
二、相关文献综述
白彦锋等人(2013)立足于全国、中央、地方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非税收收入、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认为非税收收入对经济不存在挤出效应,且非税收收入与税收收入也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刘志雄(2012)认为,我国政府非税收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相同:东中部地区的非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西部地区则较大。王乔(2009)认为,经济增长与非税收收入互为因果,并且地方非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为密切。王小利(2004)认为,政府非税收收入使用对经济增长有着长期正向影响。刘寒波等(2008)则认为,非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非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虽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非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波士顿矩阵、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非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我国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1983~1984年,我国逐步推行利改税二步走的战略。1985年开始,利改税制度逐步在企业中推行,财政收入及税收收入等的统计都采用实施利改税之后新的税种及税率,故1984~1985年我国非税收收入规模(国家财政收入减去税收收入)出现较大变动。1985年以后,我国非税收收入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1985年我国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79%,而2011年我国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则高达15.32%,上升了近17个百分点。
3. 我国非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利改税实施前呈下降趋势,1985年之后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1985年我国非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40%,而2012年我国非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至3.52%,增加了近3.9个百分点。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全国1978~2012年统计数据,从规模及结构上分析了我国非税收收入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税收收入规模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 但这种作用相对较小,而且我国非税收收入在体制及监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故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从理论及国际经验来看,对我国来说,非税收收入的增长虽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非税收收入的规模还需要控制在合理内的范围内。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非税收收入规模的合理监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是加强对我国非税收收入的监管。我国目前的非税收收入下设的科目有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罰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在前面的波士顿矩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科目所占的份额及平均增长速度均处在不同的象限内。所以,政府在衡量非税收收入时要关注哪些收入形式是有发展前景的,哪些收入形式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哪些税收形式是需重点监测的,以使我国的非税收收入结构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白彦锋,王婕,彭雯雯.非税收收入与税收、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J].税收经济研究,2013(01).
[2]刘志雄.非税收收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基于全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J].生产力研究,2012(09).
[3]王乔,汪柱旺.政府非税收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9(12).
[4]王小利.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4).
[5]刘寒波,李晶,姚兴伍.税收、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8(09).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