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凯
摘 要: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治安防控机制建设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传统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尝试从治安防控队伍建设、动静结合的校园治安巡逻防控机制探究、校内流动人员的治安防控管理、校内公共娱乐场所管理等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治安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治安;防控机制
高校作为社会,尤其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安防控体系及其工作机制与社会治安防控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特色。特点在于,高校安保机构在普遍作为行政机构,没有执法权的情况下,更加侧重“预防为主”的基本指导思想,以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为主要目标,全力将安保组织力量投入到校园内部的管控上。所以,尝试和探索建设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治安防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高校专业治安防控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治安防控队伍建设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就是权责不相符,高校保卫机构仅仅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很多时候不得不超出自身权利和能力范围之外去履行校园治安管理职能,不得不承担其根本无法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例如校园防暴恐、打击盗窃、诈骗等,其中许多职能的履行和犯罪的预防需要相应的执法权配合。
尝试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直接在高校内部设立派出所或警务工作室,由有执法权的警察直接履行校园治安执法工作,避免权责不相匹配的问题。其经费可以由地方财政统一解决,与高校无行政隶属关系。或者仿照美国部分州高校警务模式,驻校警察由政府统一委派,而其工资及其他经费由学校负责,警员数量按照政府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实际配置,人事关系和编制隶属于学校。
途径之二是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安保人员需由经国家认可的培训单位或机构的教育培训后,通过获取执业证书的方式上岗。凡是获取执业资格的人,国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赋予其一定形式的执法权,方便履行职责。
二、强化动静结合的校园治安巡逻防控机制
伴随着高校的扩建高潮,校园面积的扩大导致校门的增多和围墙的不断延长,仅仅依靠校门和围墙的作用“御敌于校门之外”的传统思路已经行不通,强化校园内部的治安巡逻和检查才是有效方法。例如:欧美很多高校根本没有校门和围墙,哈佛、剑桥、牛津等知名学府甚至本身就是一座设施功能完整的城镇,通过校门和围墙来管制校内治安的做法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些高校的巡逻机制和校舍楼宇管理往往很发达,当发生校园案件的时候执法人员能够快速抵达,楼宇内部也安装有先进的身份识别和信息登记查实系统。
高校的治安防范工作应当建立动静结合的防控体系。首先在动态方面,应当将主要的警力、保卫力量放到校园内的巡逻上,加强和规范校内动态巡逻控制网络,健全安保机制,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研究、分析、布控本校内部安保力量和装备的使用。在巡逻方式上可视校内实际情况,如地域范围大小、治安情况复杂与否等,采用定点守护,或徒步、自行车、机动车“三巡”结合的手段,在重点区域内进行巡逻。同时一定要投入资金,改善安保人员的通信和安全防护装备,一方面能够确保信息的实时傳递,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安保人员在处置校园突发事件时自身危险。
静态防范机制主要是指在动态巡逻防控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物防、技防等静态防控措施的完善,增强高校治安防控能力。例如:高校本身有较强的对外合作交流的特性,校门日常进出人员繁杂,人流量很大,仅靠两三个保安的盘查、凭借经验识别和记录进出人员并不可行,因此应当建立以校园“一卡通”为基础的校门进出自动识别系统,每个大门安装人员和车辆进出道闸,本校人员通过刷卡进出校园,外来人员、车辆再由门卫进行检录,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门卫安管人员的工作强度,还可加强对外来人员、车辆的管理,当有不法人员企图混入校园时,由于身份信息的记录,可大大降低其违法犯罪的企图,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今天,先进的智能门禁系统、发达的网络技术、车牌和面部识别扫描系统的出现都使校门安保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成为可能。
三、加强校内流动人员的治安防控管理
一所大学就像一个“五脏六腑”齐全、功能完备的小社会,除了师生员工,各类社会工作人员,如物业、基建、经营、交流等人员很多,其中一些属于临时务工或暂住人员,这给校区安全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和压力。加强校内流动人员的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严格登记流动人员的详细信息,务工人员应当持有公安机关出具的有效期内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外来务工的应当按要求办理“暂住证”,由公安机关进行初步审查和登记,保卫部门对其进行核查和造册备案,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谁雇佣、谁负责”的原则,由人员使用部门对务工人员进行日常管理,此类人员在校内发生安全问题应当追究使用部门相应人员的管理责任;
三是要加强身份管理,严格出入制度。校内师生员工、外来工作人员、临时进出人员要分别配发相应的身份识别牌,如果楼宇内安装有身份智能识别进出系统,还可以直接对身份牌添加相应的进出权限,防止其在校内乱串,对其校内进出场所和时间进行记录,以减少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正确对待在校内进行服务的各类务工人员,要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主动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能安心工作,从主动意识上防范其违法意图的产生;
五是要强化与公安机关的沟通和合作,主动邀请公安人员走进校园,帮助学校强化流动人员的管理,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震慑和预防犯罪作用,还能防止不法人员,尤其是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混入校园,藏身校内;
六是要加大打击力度,对在校内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务工人员要坚决清除,构成犯罪的要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查处。
四、严格管理校内公共娱乐场所
很多高校为了方便学生休闲娱乐和组织活动,同时获取一定的校办经营收入,诸如影剧场、俱乐部、放映厅、舞厅、卡拉OK厅、游泳池、体育场(馆)、餐厅、酒吧、咖啡厅、音乐茶座、商店、招待所、酒店、旅行社等开始大量出现在校内,其中一些甚至还对社会人员开放。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休闲娱乐和课余生活,其校内经营管理的性质也较社会上同类场所更加安全可靠,但不可避免会给校内安全管理造成很大的隐患。
公共娱乐场所往往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情况复杂,极易滋生各类治安问题,是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场所。而且不同的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要求和规范也不尽相同,专业性较高,这都给学校保卫部门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分层级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个人,严格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类公共场所管理规范守法经营,各项安全设施必须齐备,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发现违法犯罪苗头,坚决打击;发现失稳迹象,坚决停业整顿,甚至直接取缔。
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唯有加大校园的安全防范工作力度,做好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群防群治基础工作,强化与驻地安全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才可能使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发挥应有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若阳,李志民,杨玉梅,等.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蔡培元.从安全需要的变化中寻求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2(5).
[3]周定平.高校内外环境治安管理模式的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