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灵动的古诗词教学

2014-05-30 10:48李瑞雪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灵性古诗意境

李瑞雪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伯语·泰伯》这指出了古诗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语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着社会文明的精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语文和生活紧紧相连,语文教育还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身临其境的感悟、再现意境美;知人论世地体验诗词的情感美,让诗词教学充满灵性呢?我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诗句入手去开展古诗词教学,颇有收益。

一、课前自主探究,领略古诗词之时空美

课程标准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态度中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审美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诗人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

在教学古诗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进行对古诗的历史背景、诗人以及相关诗作的了解,学生在主动地先学中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如在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时,让学生去了解白居易是在什么时候写下这首诗的,结果学生通过课前的查找,发现了诗题中“赋得”的妙处,也了解到了这首诗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出名乃至流传千古,更是知道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来是有典故的。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而获得的“新知”,让学生在未学古诗词前就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同时课前还可让学生就“送别诗”的主题思想、送别方式、送别时间等作一番小研究,更是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诵读古诗,感受古诗词之音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课伊始,我就以吟诵我班经典诵读中的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导入新课,孩子们吟诵得情意绵绵,我顺势引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让学生吟诵。孩子们读得很流畅,我没有打消孩子们的激情,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听老师的朗诵,在我的吟咏中,孩子们渐渐沉浸在诗词中,然后我引导孩子循着自己的感觉练读后再次朗诵。就这样,孩子们在吟诵中感受着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三、合作交流展示,品味古诗词之含蓄美,捕捉古诗词之意境美

中国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拓,非想象、联想不能领悟其境和意趣。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首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背景,而且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下,在学生已有的课前先学的前提下,我让学生們就自己最想说的话题交流自己的先学成果,然后再展示汇报。如教学《西江月》,孩子们通过交流对诗人的了解,不仅知道了苏轼的生平,还知道了他的文学成就,更难能可贵的是了解了这首词是作于被贬黄州期间,并对为何被贬做了充分的解释,从而让孩子们了解了写作背景,为理解词意作了很好的铺垫;孩子们交流了这首词的大意,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有了极好的倾听习惯,如“我对琼瑶一词的理解有补充”,“我来解释玉骢”,“障泥应该这样理解”,同时学生的质疑也让人惊喜:“杜宇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称杜鹃而称杜宇呢?”“可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而源自孩子们的释疑也恰到好处,让我真实地感受到,相信孩子,充分尊重孩子,孩子的潜能不可估量!孩子们还交流了喜欢的词句,其中“可惜一溪风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我欲醉眠芳草”等词句的赏析也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师生获得了阅读欣赏的预约和二次创作的满足!最后孩子们通过对苏轼被贬黄州的了解,苏轼“月”的诗词的交流,走进了苏轼的人生,走进了一个在宦海中几遭打击却旷达淡泊、乐观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对话!通过对诗句的赏析,体会到了这首诗的含蓄美,意境美。诗词教学由此而灵动、婉约,如诗如画亦让人如痴如醉。

四、以读引读,赏析古诗词之深邃美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搭建新知识生长点的高度,要搭建好这一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促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学生的积累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节课,我搭建了体会送别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一交流平台,让学生品味“离别方式”“离别地点”“离别时间”“送别诗风格”等诗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离别”之深邃美。

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幅图画。诗的特点是通过形象的艺术概括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感,情和景的高度融合形成诗的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就要通过诗人捕捉的流动多变的形象画面,“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领略诗人美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情境交融的意境,让感悟充满灵性。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以生为本的课堂,给了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够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阵地,激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也让课堂因学生的灵性而显得灵动。

猜你喜欢
灵性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