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育去行政化

2014-05-30 10:48王辅政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行政化教育工作者行政

王辅政

教育改革事关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应是各项改革中最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围绕教育改革焦点层出、热点频现,去行政化就是其中之一。

要想搞清楚教育为什么要去行政化,应该怎样去行政化的问题,还需从了解教育行政化这个病源体入手。

在中国,教育行政化的历史并不算太长。它始于新中国的诞生。

传统的原态教育是一种由师和生这两极构成的二元关系体。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古代虽设有学官,但学官本身也是“师”,而且往往是德高望重、学识广博、学徒众多者;民国时期虽然官方设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如教育部,但行政管理并没有普遍延及教育实体——学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高度垄断教育局面的形成,教育行政化也就伴随而生并不断强化。

教育行政化对原态教育的改变是颠覆性的。

第一,行政化改变了教育的生态结构,使单纯的师生二元生态结构变成了官、师、生多层机构化、多重等级化的生态结构。这种教育生态结构,除了在实体教育机构之外设立的各种专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教育部、各级地方教育厅局)外,更为突出的是在学校中平添了校、院、处(系)、室等多层行政机构以及与此相应的各种级别的官员。

第二,行政化改变了原态教育的属性,使学校变成一种类行政机构,变成一种功利化的产业。

第三,行政化改变了原态教育的运行规律,由教师主导变成了机构和官员主导,使自发自主自觉的教育事业变成了政府和行政权力的附庸。教师沦为被动的执行者,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自动力。

第四,行政化改变了原态教育的利益格局。在原态教育中,师生是一种相互依存、双向馈报的补益关系——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费用、对老师给予高度的尊重,老师则以道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化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回馈学生;物质利益的输送简单而明确——学生学费、社会捐助、政府资助全部流向教师和学生。行政化了的教育实体,相互依存、双向馈报的师生补益关系变成了机构、官员、教师、学生共同构成的多元依存关系;行政行为成为物质资源的最大消费者,官员成为物质利益的最大受益者。

第五,行政化改变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原态教育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决策者和管理者,拥有无可非议的权力和地位,享有与天、地、尊、亲并重的地位和荣誉,所以从教者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投身教育事业,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以为家国、为民族“树人”为追求。然而,在行政化的多元教育形态中,由于行政官员拥有决策权、话语权、资源支配和优先使用权,而且薪金等物质收益远高于一般教师,教师不再是荣誉和尊崇的中心,因而一些教师出现价值追求位移位,把做官、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更广泛的社会尊重当做或明或暗的优先追求、重点追求,从而改变了原态教育中为师者的价值取向,并在有形和无形中传导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育行政化虽然具有利于贯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利于教育发展战略的统一规划和实施,利于资源的统筹分配,利于形成规模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但总体说来弊大于利,失大于得。这已经被几十年的教育发展实践所证明。

教育行政化弊端累累,不仅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强烈的关注,也引起了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相继提出的一些改革规划,可以看做是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重要标志,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回归本位、还原本色的希望。但是,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究竟何时启动,如何改革,改革到什么程度,迄今为止还未见到明确的时间表、清晰的改革规划和具体措施。如果仅仅是把取消行政级别作为改革的重点或落脚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必须在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等全方位、全领域内展开,要从根本上着手。

观念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全面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观念的转变,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和教育系统内部不能充分认清教育行政化的弊端和危害,就不可能有意志、有决心去改革,就不可能放弃既得利益而心甘情愿地去改革。所以,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必须先从观念改革,特别是领导观念改革入手。

体制和机制改革是根本。从宏观的角度看,要彻底改变政府高强度、全方位干预学校教育的体制形态和运行机制,把政府统、包、管、代、令、卡、压的前台工作模式转变为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保障、提供服务的后台工作模式,让学校摆脱政府的垄断控制,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办学办教育;从微观的角度看,除个别必需的服务部门外,学校内部应取消各种行政机构,取消各级各类专职行政领导以及冗杂的专职行政人员,由师生推选的专家委员会行使管理权。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平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则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可进可退,可上可下,可根据其道德表现、工作能力与业绩状况,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师生公议表决及时调整。如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权力尋租、人情授受、贪腐之风、享乐之风、浪费现象等诸多弊端就会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甚至根除,教育就会重归水净风清,学校就会重新成为一片圣洁的净土。

打破利益格局是突破口。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难以推进,根本的原因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改、不敢改、不去改、阻碍改。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敢于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格局,消除改革的阻力。教育改革要以去行政化为契机,以打破既成利益格局为突破口,确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形成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状态,让那些勤勉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成为主要的受益者,让宝贵的资源真正地用在学生的身上。这不仅是利益格局的善化,也是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

国家发展,有赖教育;“民族兴衰,系于教育”。这不仅是执政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早改革早受益,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已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行政化教育工作者行政
行政学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