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广西地方科技馆建设发展中资金筹措困难、项目用地难以落实、立项筹建缺乏科学论证、场馆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场馆建设运营的主要“瓶颈”,因此亟待从政府层面制定政策加快引导,切实推动科技馆良性发展,使科技馆更好地发挥科普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地方科技馆 建设管理 对策建议
科技场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國战略的重要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2010年广西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争取到2015年全区基本实现设区市建有科技馆。在自治区政策的推动下,经3年多的发展,全区科技场馆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广西科技场馆建设发展仍然滞后,与党委、政府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整体规划布局和思路创新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加强。
一、科技馆数量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
截至2013年底,全区建成运营的科技馆有4座:广西科技馆、柳州市科技馆、防城港市科技馆、柳城县科技馆。立项建设的有4座:南宁市科技馆、柳州科技馆新馆、贵港市文化艺术中心(群众艺术馆、市科技馆、市大剧院三馆合一)、梧州市西江科技馆。相比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西各地市科技场馆的建设步伐仍然十分缓慢,主要体现在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弱,科普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底,湖北共有科技馆40座、吉林17座、广东13座、辽宁11座、福建7座(均为正常运行的科技馆)。实践证明,这些市县科技馆的建设运营,为繁荣当地科普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截至2010年11月,广西全区总人口已达5159.46万人,如按每万人拥有常设展厅的建筑面积计算,广西比较落后,远低于内蒙古、福建等省。应该说,科技馆数量不足是我区当前科技馆建设的一个现状。
二、资金筹措、场馆用地等成为科技馆建设发展的“瓶颈”
(一)资金筹措、场馆用地、征地拆迁困难
一是资金筹措困难。由于科技馆自身功能需要,其建设资金投入大,而且建成后仍然需要大量的后期投入来维持运营。据调查,95%以上市、县把资金紧缺列为筹建过程中遇到的首要困难。大部分市县均表示,单靠地方财政建馆不太现实,迫切希望上级资金和政策上的有力扶持。二是用地指标落实困难。由于科技馆作为公益性项目,很难在短期内为当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场馆建筑用地和选址往往又有严格的要求,因此要选择符合场馆发展和功能需要的用地非常困难,从而导致部分地市筹建开工遥遥无期。三是征地拆迁困难。征地拆迁工作往往是项目工作的一个难点,征地拆迁工作政策性强,工作涉及面广、点多,难度大,导致部分市即使项目得以立项也难以顺利开工,从而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场馆建设中缺少科普工作者的参与
从国内各地科技馆实际隶属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科技馆均由科协系统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体现科技馆的科普功能,也符合《科普法》中对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的界定,同时经过30多年的运作实践,这一模式也日趋成熟。但目前,全区部分在建或正在着手前期准备工作的科技馆项目建设,由城市投资公司或发改局(委)、住建局等相关单位统一规划、负责建设。由于上述部门行政职能和所涉领域的限制,往往对科技馆的场馆功能、行业标准、发展态势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规划建设中,常常重视场馆的基建部分,而忽略科技馆的功能内容建设,甚至出现场馆建筑完工后才去考虑布置什么样的展品的现象,从而导致场馆基建与展示布展严重脱节,这也将直接影响场馆建成后的功能发挥和运营管理。
(三)对场馆功能认识不清,统筹规划不够
科技馆是以展览为主要手段的非正规科学教育机构,注重通过多件展品、多种展示手段的协同作用,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和科学观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对科技馆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够,部分场馆在规划时没有按照相关的科普政策和文件要求进行设计和充分的调研论证,导致项目在建设规模及功能设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场馆建筑盲目求大,常设展厅过小,场馆选址过偏,人流量较小等因素导致观众参观体验不方便,达不到科普效果,甚至受公众诟病。
(四)场馆建设缺乏创新,自身特色不够鲜明
场馆建设缺乏创新,自身特色不够鲜明,虽然是一个普遍现象,全国各地科技馆建设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在建设规划中还是要考虑尽量避免,力争建成有自身特色的科技馆。这既是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调研的情况看,在全区各地科技馆建设和规划中,大多数场馆设计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展品内容雷同,导致自身特色不够凸显,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甚至造成科普资源的浪费。
三、把握科技馆发展的新趋势,明确新时期科技馆发展的方向
虽然如上文所述,广西地方科技馆建设总体来看发展还相对缓慢,场馆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社会也更加了解科技馆的作用和功能,对加快科技馆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社会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从纵向上看,在自治区及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区地方科技馆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将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科技馆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仍然主要是以贯彻落实《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央四部委关于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为总抓手,抓紧推进落实2010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对科技馆建设的任务目标,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把科技场馆建设工程纳入到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通过3~5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全区地级市和经济发展较好、人口较多的县(县级市)都能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科普活动场所。同时,支持指导企事业单位建设专业科技馆并逐渐形成以自治区、市、县3级综合性科技馆与社会性、专业科技馆互为补充的全区科技场馆基本框架。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等基础建设,逐步建设完善面向基层、覆盖城乡、实用高效、服务群众的科普惠民展教模式,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普格局。
四、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推动科技馆建设良性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市一级科技场馆建设
2010年3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桂发〔2010〕9号),提出争取到2015年全区基本实现设区市建有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中心),這是自治区首次明确提出市要建科技馆并确定了时间年限。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广西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但总体而言与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距离,未来3~5年亟须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一是拟定广西中小型科技馆资助和实施计划,从自治区层面设立科技馆建设专项资助资金,重点扶持城区常驻人口在50万以上的地级市加快推进场馆建设,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技场馆建设予以政策和资金倾斜,特别要确保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等建设推广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研究制定出适合广西本地实际的科技馆建设及评审标准、管理办法等,对科技馆所属部门、经费来源、人员编制、权利义务等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予以明确,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性保障。三是把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规定作为地市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把科技馆项目建设纳入奖励指标,从而推动科技馆事业发展。总之,应加强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场馆项目规范建设和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根据地区实际,以建设标准为依据,加快制定项目规范和技术标准
2007年颁布实施的《科技馆建设标准》,从场馆建设规模、选址和总体布局、建筑设计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是政府投资的科技馆建设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的重要依据,也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产业等实际不尽相同,因此应以此为依据,加快建立起适合广西本地科技馆行业建设的标准体系,为各地区科技馆规范建设提供依据,推进建设的步伐。在建设中特别要实事求是,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实际,以适度为原则进行科学规划,不提倡更不鼓励盲目求大、求新,对城区常住人口低于100万人,且不是热点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不宜建设大型科技馆,而应考虑建设中小型科技馆,这既是我国科技馆未来建设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地科技类场馆的发展趋势。
(三)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地方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有特色的科技场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提出,“重点在市(地)和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和具有重要资源的城市,因地制宜地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和产业科技博物馆”。因此,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根据我区实际,今后一个时期都应进一步创新思想,突出发展定位,推动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努力打造一些体现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等行业科技馆或专题性科技类场馆。应该说,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专题馆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支出,也有利于日后的运营管理,而且还可以推动本地产业文化、科学技术创新等。此外,也应统筹考虑,积极探索合作建馆或通过既有设施改造建馆的模式。如可整合现有科普资源,经过充分论证后在既有建筑条件许可下利用改造、扩建等方式尝试与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等相关单位合作建馆,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也可以不断完善科技馆与企业间互惠双赢的新机制,按照互利原则,积极开创多种形式的建馆模式,最终实现到科普宣传的社会效益与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共赢。
(四)主动融入科技馆建设,加大流动科技馆巡展和虚拟科技馆的建设力度
中国科协提出要着眼于提高科普服务能力,重点建设基于网络的数字科技馆,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好用好高水平、综合类科技馆和专业科技馆;在县域组织开展流动科技馆巡展;在乡镇及偏远地区开展科普大篷车活动;配备农村中学科技馆,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制度保障,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馆体系。这个体系建设包含了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数字科技馆的整体建设发展。我区应结合区情,主动融入这一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中国科协打造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全国范围的巡回展览、科普大篷车、中国数字科技馆等优质的科普资源,努力做好地方的承接规划和资金配套等项工作,使那些暂时不宜建设实体科技馆地方的公众也能够体验科技馆带来的科学乐趣。
参考文献
[1]任福君,李朝晖.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2~2013)[R].2013-01-01.
[2]梁春花,曹立军,杨海霞,马麒,等.广西地方科技馆“十二五”期间发展研究报告[R].2012-10-21.
[3]刘慧英,马麒,等.科技场馆作为基层科协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调研报告[R].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