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不断深入、追根究底、积极思维和勇于创新的能力,确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将教学形式与活动教学相融合。探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积极引导、科学设计和统筹安排。
关键词:探究意识;探究方向;探究过程
探究性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的引导性探究,另一种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性探究主要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和不断深化,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教师的引导要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改革创新。学生的自主探究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时刻养成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能体现出探究行为的灵活性。探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构建科学的课堂探究过程,强化自主学习探究。
一、构建科学的课堂探究过程
1.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宽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教师的教学活动浅尝辄止的时候,多数学生的学习也会到此为止,既不会有深入探究的意识,也不会有实际探究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启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任何问题有勇于探究的决心和毅力,即便是遇到挫折,也能够百折不回。教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非常重要,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开启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不断深化学生的探究行为,包括积极思维、勇于创新的能力等等。
2.引导学生探究方向
高中学生处在发展阶段,知识和能力都还不完善,必然会出现探究方向错误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指明正确方向,这样既不会让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受挫,也能有效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索潜能。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降低探索的难度,创设的探索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探索问题让学生进行挑战,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并通过不断查阅资料、尝试、探索使问题得以解决,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会开始享受这个知识积累和问题探索的过程。
3.深化学生探究过程
探索过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过程,教师不可以忽视对这个过程的指导,反而需要科学设置、灵活调整探索问题,使探索的问题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联想关联能力以及举一反三能力,使学生善于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广泛拓展和不断深入,毕竟书本内容有限,这就需要科学地摄入探索内容,让学生通过广泛的实验求证得出科学的探索结果。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讲到某一成语时,不能只讲解其意思和用法,还要引出其蕴含的典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探究,包括当时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其他经典作品等等,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掌握。深化探究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4.科学设置课程探究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探究形式,比如,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共同探究,这样能通过学生的取长补短、团体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去完成。比如,当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时,要对该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梳理,这时可安排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帮,最后达到查漏补缺、综合提高,同时解决学生间的差异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性学习,能有效提升探究成果。
二、加强学生多形式自主学习探究
构建小组型探究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
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中提出的问题去进行自学、理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同桌间或小组间讨论。首先,“促动(个别)”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提出的“导学提纲”开展自学,初步掌握学习内容,找出疑难问题。其次,组员带着各自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达成共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可以请教别的小组或老师。最后,各小組将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解答或者解决方案在全班交流,共同提高。
强化个人探索能力,实现个人自主探究创新。不管是教师的指导性探究还是小组式的协同探究模式,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自主探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更高、更全面,自主探究是考查综合知识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反思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查漏补缺、标新立异、自我突破。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发展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朝.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J].河南教育,2007(Z1).
[2]苏绍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大视野,2011(4).
作者简介:王瑜红(1982.07—),甘肃合作人,学历:大学本科,中学二级,就职单位:甘肃省合作市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