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4-05-30 10:48黄清
东方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主体民族化文言文

黄清

【摘要】传统的的文言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民族的思想文化被逐渐肢解,空洞的抽象教学脱离了主体的生活,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恶感。探寻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体;民族化;生活化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各学科改革之中,最受争议的莫过于语文教学,而语文教学中改革起来困难大,进展小,变化缓的是文言文教学。提到它,其现状令广大师生堪忧,存在的弊端已日益明显。

一、文言文教学的弊端

1、忽视个性差异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同整个语文教学一样,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讲、灌充斥课堂。课堂惟听见教师逐字逐句进行“精确”的分析,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学生则成了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教师讲的文言知识多而全面,拼命的想让学生都知道,却不太关心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学得轻松愉快。主体精神失落的文言教学抹杀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创造性。这种无个性,无情感的教学,学生学得吃力,教师讲得辛苦。

2、消解民族文化

叶圣陶说:“我们应认真对待文言文教学,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却在里面。”文言文教学传承着民族的文化遗产。而现在,文言文教学大都停留在对艰深字句的理解,文章的机械背诵上,甚至有学生把它当作是快餐文学。教学忽视了对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理想人格和文化视野的学习吸收。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古文教学,学生却难以体会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其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化品质并未得到真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一步步降低。

3、隔绝现实生活

可以这么说,古文是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材料以及语言规则展现过去时空的一套话语符号体系。受应试的压力,教学变得急功近利,教师上课局限于教材,立足于课内,学习变成了对符号的抽象记忆和理解。烦琐的讲解使有血有肉的作品变得支离破碎,里面蕴涵的鲜活生命和丰富哲理却怎么也找不到了。空洞的教学内容肢解着学生的个性与情感。

在这些弊端下面,许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教师的辛勤耕耘和艰辛的付出换回的是学生对古文的冷漠。探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迫在眉睫。

二、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提出

有效教学是指对教学主体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的互动,是协调发挥能力与水平的程度的反映,是对学生在课堂内受到有效教育以及发展程度的提示。一言以蔽之,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是指为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塑造民族心理,促进个性发展的对话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实现文言文教学主体的回归

王尚文在《新语文读本序》里道:“在我们看来,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生存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同样,文言文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传递的是生命的气息,发展的是学生的个性。那种无视个性差异,教学主体失落的教学将不利于人个性的培养,创造性的发挥。尼克松在《领袖们》中谈到:“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1、确立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观念普遍存在,教师在不自觉的行动中利用角色优势压迫学生,学生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和复制者。确立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的解放,共同建构起充满活力,洋溢灵性,情感涤荡的课堂。多给予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多倾听他们的认识,努力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挣脱无形枷锁的学生会释放久违的热情,从容提出个性见解,投入自由、热烈的讨论,心与心的对话,思想间的碰撞,解读着千古文章下的人生世界。在文章里,在课堂上,每个人都被作者、诗人的人生体验感动着,自己努力诠释生命、自然、社会的真谛,获得了一次次人文品质的提升。

2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给我们教育留下了许多启示。教育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受教育者身上,是以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为转移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加强学生文言知识积累的同时,要让他们明白功夫在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必要的。平时的教学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这里,诵读便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整体把握全文,加深理解,体悟心灵,陶冶思想情操。

3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是由于经历太多失败而不够自信造成的。在学习文言文的道路上,教师多给予他们宽容,鼓励,帮助他们找回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无疑对文言文教学有益的。马斯洛说过,当在心灵安全自由时人最富有创造力。在一个充满宽容、鼓励的环境中,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努力去感受凝练典雅、简洁隽永的语言艺术,用心灵开展与文本、作者间的对话,体验文字后面的深深意蕴。“对话中隐含的控制是对话双方对世界的控制,对话是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征服世界。”[1]从这个意义说,只有把教育看作是对话的时候,主体的价值才得以彰显[2]。

(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民族化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文化的丧失,一个民族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中有一个重要因子——文言作品,它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记录了一个民族生命的发展历程,熔铸了整个民族的守望、欢乐、痛苦、求索、记忆,反映着这个民族独特思维方式。于漪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入选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大都文质兼美,积淀厚重的传统文化,蕴涵深邃的古人思想。文言文是民族的。

文言文教学重在塑造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培养有中国心的人。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让学生体悟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忽略这一点是可怕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中借助文言作品努力为学生呈现古人的生存世界,启发学生领悟先人对自然、宇宙、生命深沉思索和叩问,感受知识分子那独立特行人生风范,在学习中形成民族文化的无意识。讲授《陋室铭》,体味中国文人精神的栖息地——一丈方陋室;用诗人理想、痛苦、热情和生命书写的《离骚》,更是士人独立不迁,献身理想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的缩影。那种单纯对字词句的理解落实而不去挖掘蕴涵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学,实在是本末倒置。如朱自清所言:“经典训练的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业已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教学的民族化,生活化,挖掘文言作品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复兴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弗来雷著、顾建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58

猜你喜欢
教学主体民族化文言文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数学课堂魅力的提升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