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发展、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欢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成功与否有着深远的意义。音乐新课标的实施,既给老师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又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我认为,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都必须调整心态、创新理念,转变自己的观念。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1.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焦點就是自己预设的教案,基本不去考虑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例如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爱听不爱听,欣赏音乐时总是把“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作品分析”等知识向学生灌输,而且是“一讲到底”、“全面开花”,从而产生千人一面的“共鸣”。课堂提问旨在引出确定的认知结果,总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学生虽有简洁明了的感觉,但由于预先作品定了位,给作品情感加了框,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既没有创造空间可言,也没有个性思维可言,更谈不上独特体验了。其实,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对同一问题、同一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不同的学生以其本身的性格、情趣,会有不同的体验。音乐学习领域中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内容的实践,都应珍视学生体验间的差异性。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新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只关注预设的教案和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和自主、探究、交流、体验的生动过程,从而在多元体验中说出真实感受,亮出真实想法。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的转变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1.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和考试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只有通过恰到好处的“导”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由感而发”,学生的情感才能随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领悟、发掘音乐的美。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如在给学生上河北吹歌《小放驴》一课时,课本上标出了演奏乐器管子和唢呐,通过图片展示,学生认识了这两件乐器,可是由于学生对这两样乐器的了解很少,还是不能搞清楚,于是,我借来了唢呐,又找来了吹管子的视频,通过让学生自己吹自己观察等亲身体验,使学生对管子和唢呐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可见,直观教学远比抽象教学来得快并且更直接,所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
新课标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音乐课一定要让学生大胆地“动”起来。让学生动手也要动脑,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真正去音乐世界里遨游,得到美的享受。可通过一些乐器演奏和舞蹈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人。我的音乐课,都会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根据自己音乐的感受来即兴表现,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原有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三、由教学内容向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在教学中总是以唱歌为主要内容,以识谱为教学主线,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新教学内容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这样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体征,淡化了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重视了通过音乐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传统的欣赏课只是让学生听听音乐,唱唱主题,而现在的教学就不同了,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想、说”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听:就是让学生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唱:就是引导学生在听乐曲之前先唱主题,这样有利于把握主题形象。比如:在欣赏管弦乐《童年》一课时,教师首先弹奏海霞的主题旋律,让学生进行视唱,当主题音乐再次出现时,学生可以情不自禁地跟着去哼唱,通过旋律变化使学生对海霞那苦难的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想:就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展开联想,这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为具有不同个性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初中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