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阈下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创作思想探究

2014-05-30 11:11雷敏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伍尔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是英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不仅为世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而且其极具创新意识的文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1915年发表处女作《远航》(The Voyage Out)以来,先后又发表了《夜与日》(Night and Day,1919)、《墙上的斑点》(Mark on the wall,1919)、《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0)、《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25)、《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1928)、《海浪》(The Waves,1931)、《岁月》(The Years,1937)、《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等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伍尔芙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些独特的人物形象,同时以深刻的洞察力观照了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女性心理刻画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作品堪称女性文学创作的丰碑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本文拟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创作进行简要分析,在分析其作品的同时,试以窥探她细腻而前卫的精神世界。

二、女性主义批评思想概述

女性主义批评是近几十年来文学批评领域长盛不衰的思想,因为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学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长久以来,女性一直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主体意识严重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逐渐意识到地位的不平等,有了觉醒意识。到了19世纪,女性主义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其主旨是呼吁男女平等,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以波伏娃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思想家。但是到了20世纪,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女性主义运动才达到了高潮,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女性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相继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它以社会性别为研究出发点,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揭示妇女在历史、文化、社会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现状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呼吁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地位的复苏注入活力,让世界倾听女性内心声音的呼唤。其核心在于反对绝对的二元文化对立模式,颠覆传统的父权制社会,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争取女性权益,从而实现女性与男性在共同的社会里达到和谐的平衡状态。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创作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重新审视了这个失衡的“父权制社会”,并对“新社会秩序”建立提出了理想化构建,从而有力声援了日益高涨的女权运动,她也被一度认为是女权主义的先锋斗士。

三、女性主义视阈下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创作简析

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融入了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意在唤起广大女性群体的觉醒意识,从而构建一个性别和谐的社会。在其小说创作中,伍尔芙的女权主义思想是多元化的,具体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

(一)“房中天使”形象的刻画

“房中天使”形象源于英国诗人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同名长诗,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它逐渐成为19世纪英国传统女性的一个代名词,这也是伍尔芙小说创作中经常刻画的一类形象,但是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小说《达洛维夫人》就以克拉丽莎·达洛维的一天为线索,描绘了英国女性的生活狀态。在表面上看,克拉丽莎是一个举止优雅、擅长社交的上层女性,而且并不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但是经过深思会发现,不管是买花,还是具体的宴会应酬,克拉丽莎都是为了维护丈夫达洛维的体面形象,或者说是为了丈夫的前途发展。尽管克拉丽莎已经沉醉于这种“觥筹交错”的名流生活,但是她内心深处还是对人生充满了怀疑,特别是对于缺乏知识引起的内心焦虑总是惴惴不安,因此她在喧闹的生活中会时不时地清醒过来:她会抬起头来仰望远方,看到对面房子里的老人孤独而自由的身影而思索良久,透露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憧憬,特别渴望过上一种不依附男性的生活。这是伍尔芙刻画“房中天使”形象的创新之处,即女性开始思索自己的真正生活和理想,但是她们并没有真正摆脱男性的影响,她们大部分时间依然活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一旦“梦醒”之后,以达洛维夫人为代表的女性会发现,她们尽管也终究会回到自己“独立的房间”,但是这个“独立的房间”是男性为其“构建”的,换而言之,在这“独立空间”放松和歇息之后,她们依然甚至更加“心甘情愿”地要围绕男性生存,这才是伍尔芙忧思的根源,也是其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二)“雌雄同体”概念的提出

“雌雄同体”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政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之后她根据此种观念塑造了一系列雌雄同体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诸多复杂的女性人物,比如《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夜与日》中的玛丽·达奇特与凯瑟琳·希尔波利、《达洛维夫人》中的萨利·赛顿、《远航》中的海伦·安布罗斯与艾伦小姐。通过这些兼具男性阳刚之气与女性阴柔之美的形象塑造,伍尔芙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女性主义思想,既是对传统“房中天使”形象的对抗,更是对构建男女新秩序的渴望。在《夜与日》中,玛丽·达奇特虽然不是绝色美女,但是不失为一个身材匀称、举止得体的温柔女性,而且是一个出身于劳动阶级的知识女性,即她已经具备了英国传统女性的特质,不过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她给人留下一种“身形矫健、办事干练”的印象,这正是当时的男性的特征。在小说中,我们得知玛丽额头上会出现一些隐隐约约的皱纹,似乎是女性衰老忧思所致,实际上这是玛丽平常经常思索问题造成的,就像当时的男性一样整天在为大事奔波,是靠“思想”过活的人,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玛丽的朋友以及与她共事的参政者都非常钦佩她,称之为刚柔相济的典范,这正是伍尔芙渴望的“新女性”。同时,伍尔芙塑造的这种“新女性”在社会中也不会顺风顺水,也会遭到多重社会压力,比如与玛丽年龄差不多的凯瑟琳出身名门,而且同样具备“举止得当、沉着冷静、善于接人待物”等男性气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酷似男性的举动,如“像男子一样安然地交叉着两腿”等,关键是她非常理性,同时有自己的追求爱好:学习数学和天文,但正是这种理性的气魄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婚姻,因为当时的父权制社会是“容不下”这种“新女性”的,这间接体现了伍尔芙对女性主义的忧虑,但不管怎样,她这种新颖的抒写方式是为了打破旧的社会格局,堪称革命壮举,值得肯定。

(三)女同性恋情感的抒写

在维多利亚时代,女同性恋属于社会禁忌,但是作为一个女性主义斗士,弗吉尼亚·伍尔芙不仅亲身体验同性情感,而且直接把它们抒写到小说中,可以说向传统的世俗社会发出了最强有力的挑战。比如在《到灯塔去》中,丽莉·布里斯科是一个年轻的单身女画家,她却爱上了一个与自己差异很大的女性——拉姆齐夫人。虽然拉姆齐夫人已经苍老,育有多个子女,并且对丈夫唯唯诺诺,俨然一个男性的隐性代表,但是丽莉却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其实,伍尔芙这样的书写安排是颇有寓意的,旨在通过非常规的“同性行为”来顛覆传统的男权社会,但是这样的举动也是步履蹒跚的,从丽莉对自己同性情感的掩饰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这种“不畏艰险、奋勇前行”的行为在伍尔芙的其他作品中也是多有体现。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无愧于“女性主义斗士”的称号,她的小说创作不仅描绘了英国传统社会中的温情画卷,而且塑造了一些独特的人物形象,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对这些人物精神世界的细致描绘,表达了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意识,这也正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成为不朽经典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莉馨.20世纪以来伍尔夫汉译与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2).

[2] 蔡芳,谢葆辉.从《奥兰多》感悟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文脉:双性同体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3] 李博婷.从女权思想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犹太写作[J].山东外语教学,2012(05).

[4] 潘建.从失语到“喧哗”: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历史与文学史的追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6).

[5] 邓琳娜.颠覆传统声音构建女性意识——伍尔夫女性主义叙述声音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0(05).

[6] 徐晗,吕洪灵.弗吉尼亚·伍尔夫《岁月》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与超越[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02).

[7] 蒋橹.《苔丝》中的时代特征与叛逆形象——《苔丝》的女性主义视觉解析[J].电影评介,2006(14).

[8] Laura Marcus.“Woolfs Feminism And Feminisms Woolf”,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Virginia Woolf[M].S. Roe and S. Sellers. ed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9] Rachel Bowlby.Feminist Destinations And Further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7.

[作者简介]

雷敏(1977—),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伍尔弗吉尼亚伍尔夫
微言大义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站着写成大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空间构建视野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解读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