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方红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美国Cisco 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钱伯斯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经典话语。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愈加广泛与深入。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阶段,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学科教学资源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的探索道路上,利用互联网的共享、互动、方便、快捷的特点,整合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建设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并有效地应用,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基于我校“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课题上,本文旨在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果、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深入反思,希望对其他中学的资源库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教师个人资源网站纷纷建立
“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课题实施的第一步是征集建议,制订方案。2005年10月10日,我们制订了《我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意见征集表》,开展了一次广泛的意见征集活动,并加以认真分析。接着,制订《我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试行)》。按照方案,学校首先对感兴趣并报名参加的教师进行了网页制作培训,并提供网络空间、分配账号和二级域名的解析。很多教师纷纷报名,他们经过培训甚至都成了网页制作和作图高手。这不但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科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
到了2007年,学校很快就建立了一批“学科教师个人资源网站”。包括英语学科高级教师罗老师的“路捷英语网”;中学研究员王老师的“摆渡英语网”;历史学科重庆市级骨干教师秦老师的“历史联盟网”“方红网络”“知路论坛”;语文学科高级教师肖老师的“水云天语文资料网”;等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各科“学科教师个人资源网站”的建立为综合性学科资源库的建成奠定了充分的师资基础,也进行了有益的技术和理论探索。总结第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发动教师对资源网站的建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很多教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发表。
二、“知路教育网络工作室”的组建
21世纪是团队制胜的世纪,谁拥有了卓越的团队,谁将会拥有核心的竞争力。2008年9月,由笔者发起筹备成立“知路教育网络工作室”,集合了各学科优秀的教师,打造了一支有活力的优秀团队,并制订了工作室的宗旨、章程、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
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工作室以“致力于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让虚拟的网络现实化,让现实的教育便捷化”为理念,以“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工作室不仅有章程,还有详细的日常工作制度,如轮流并定期更新制度、周末轮班制度、定期会议制度等。每次会议都有中心发言人,并且做好详细的会议记录。
工作室还有阶段性目标,如第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一是制作目标,在2009年1月前,由笔者进行资源库网站“中学课程网”的程序制作和栏目编排;二是资源量目标,在2009年9月前,初步建成以“中学课程网”为重心的“新课改教师备课资源库”,预计总资料量达2万以上;三是宣传目标,从2009年1月到2009年9月前,实现资源库日访问量1000 IP。
其次,在培训教程方面,建设校园网学科资源库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通过会议的形式作示范培训,另一方面编制一些培训教程文档,方便团队成员随时查看学习。如我们编制了FLASHFXP的使用教程、网站上传文件教程、在QQ空间为“中学课程网”作链接教程等。
再次,在团队凝聚力建设方面,我们通过一个月一次的团队活动,加强团队意识。如开展羽毛球、乒乓球比赛、郊游等活动。另外,我们还通过一起学习和分享网络上有关团队建设的优秀文章或案例来增强彼此的团队意识。如《阿里巴巴的中国起源》《思路决定出路,团队决定成败》等。另外,还组织专人研究和团队交流学习,如针对北京、广州等信息发达地区的资源站的建设模式,由专人定期在工作室作报告,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
三、“中学课程网”的建立
(一)硬构架——自助式备课的网站设计
栏目的编排设计是建立教学资源库的第一步,其次才是程序制作。在分析各版本教材结构和各学科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最终决定抛弃多数资源库所采用的按“课件,教案,试题”的栏目分类方式,网站栏目按照“学科→教材版本→册数→章→节”进行分类。这样就可将资料分类细化到每一节,教师备课时,只需进入相应的章节就可以浏览到本节的所有课件、教案、试题等资料。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备课,真正实现自助备课。
为了方便教师使用资源库,我们开发了网站的IP段控制功能,教师只要在学校局域网内,无论哪台电脑,不需要注册等繁琐的过程,都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免点下载资源库内的所有资料。这方便了教师的备课,也提高了资源库的利用率。
此外,“中学课程网”资源库还注重学科特色打造。每个学科除了设置有每年的“备战高考资料库”和“备战中考资料库”之外,数理化还设置有“竞赛专题”,地理学科有“地图专题”,历史学科有“视频专题”等。这些个性栏目的设置使得资源库网站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也更能吸引教师使用。
(二)软构架——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展示平台的搭建
1.建立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参与性和积极性
在校园网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配套相关的奖励和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形成活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施行了三项措施:第一,对周末加班更新资源库的教师补发加班费;第二,进行每周上传排行,对前五名教师进行奖励;第三,把资源库的建设与教研组、教师年度考核挂钩。在年度考核中,学科资源建设分数按以下公式计算:(上传资源数量×70%+下载量×30%)×10%=学科资源建设分数。
2.建立会员制度和点券机制,汇集精品教学资源
“中学课程网”资源库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普遍参与和支持,为了鼓励教师主动并积极地上传和共享自己的教学资源,我们建立了会员制度和点券机制。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精品资源,并可以对自己上传的精品资源设置1至3个点券,其他教师必须要花费相应点券才能下载,教师自己的精品资源被下载次数越多,他获得的点券奖励也就越多,他就可以用这些点券去下载其他教师的精品资源。这样,资源库就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的功能,而且也推动了资源库的发展和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提升。
3.搭建教师成果展示平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中学课程网”资源库通过申请免费为教师建立个人专辑,帮助教师保存和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资源库成为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良好平台,不但有利于教师互相交流、提高,同时也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可以彼此阅读各自的专辑,查看同行的学科教学论文、班主任论文等,对于日常教学、班级管理都非常有帮助。教师乐于使用资源库,也就大大促进了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
四、走向校外,活水引入显活力
(一)注重宣传,建立庞大的用户群
除了加强校内宣传,我们同时也非常注重在校外的宣传工作。例如,对参加重庆市教育学院“新教师培训课程”的新教师、大四的实习教师等进行宣传。我们还通过建立中学课程网会员QQ群,既方便了教师的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资源库的相关动态。宣传工作的开展,不仅帮助网站建立了庞大的用户群,也为网站资源的更新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校网通”,实现校际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化
在中学课程网的学科资料基本齐全并具有较大的用户量后,为了拓宽资源库的应用、扩大资源库的影响和资源库的长期良性循环,也为农村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推动教育均衡化,工作室团队讨论决定开发“中学课程网—校网通”功能。此功能的成功开发,使得加入其中的其他学校教师只要在学校局域网内,无论哪台电脑,就可以像使用校园网资源库一样,不需要注册等繁琐的过程,都可以无限制地免点下载课程网内的所有资料。同时,享受网校服务的学校有义务与大家共享本学校的期中和期末测试试题。这样,既让中学课程网的优秀资源被更多教师运用,又实现了学校间的资源共享。
我们在2009年和2013年中连续五年推出了“中学课程网—校网通,农村学校免费使用”大型公益活动,针对本区的所有学校和全国的农村学校,免费为其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招聘网络编辑,搜集校外优质资源,充实资源库
为了使中学课程网的资源得到持续更新,并且增加更多的校外优质资源,我们决定扩大编辑队伍,招聘网络编辑。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中学课程网网站编辑招聘办法》《中学课程网网站编辑申请表》《中学课程网网站编辑相关责任及处置办法》。先后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了我们的团队。随着中学课程网影响的不断扩大,网站编辑团队也由在校教师扩展到了校外,大量一线教师的加入,为资源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和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将有更多的、优秀的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立起来,成为教师备课和资源交流的优秀平台,成为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好助手。也希望通过学科资源库的建立,为广大的农村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育的均衡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