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油画创作在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理念和技法的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的哲学及美学文化思想的深厚影响,在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淀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写意性特色,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写意性油画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美学
随着国际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的油画创作者在广泛借鉴和学习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的哲学及美学思想的影响,在艺术取向上呈现出以表象、象征和抽象为主的技法,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写意性特色,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风格。西方的油画发展到19世纪后,印象派画家开始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让油画的语言得到了独立,也使得油画中的抒情性及写意性的元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都提供了让西方油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的写意笔法相融合的可能,从而为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奠定下基础。
一、中国绘画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主要是以儒、释、道的美学观念为主要元素,尤其是道家的思想体现出了“道法自然”以及超脱的理念,道家思想认为人和大自然之间是相互融合的,人类的生命是和宇宙天地相合一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到的“一画说”的观点可以说是把艺术和哲学融合了起来。“一画”的基本思想是把心灵和自然相融合。它既是从属于自然,“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同时又从属于心灵,“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因此,从本源上看,中国的绘画艺术和西方的绘画精神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中国的绘画中体现的是人和大自然互相依存互相融合的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道”的感悟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在对大自然进行艺术描绘的同时,绘画者在描绘自然和自我情感表现之间找到了有机的结合点。艺术家在进行自我情感表现的时候,通过借助于对自然的描绘让人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和抒发。受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熏陶的画家对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苏轼就认为,“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张岱年也认为,“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绘画艺术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的一个主要方式。
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美学思想,它是建立在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观念上的,通过采用特定的笔墨技法或者是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描绘,来使心灵和精神达到一种共鸣。所谓的写意,实际上就是借物抒情,是画家把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与自己内心主观情感的表达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心和物之间的互相交融,这是由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的,它和西方的艺术思维方式及审美风格完全不同。究其内涵,虽然西方艺术界也强调对自我的表现,但这和中国文化中的写意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东西方的文化思维模式不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物质和精神相分离,在对世界的认知观念上他们持二元论的思想。而中国的文化长期受老庄思想和《周易》美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依存。老庄思想认为宇宙之道就在于阴阳动静的互相转化,宇宙万物中都包含着阴和阳这两种相反的方向,万物都是通过阴阳之间的互相转化,最终在“气”中达到了统一。“气”就是宇宙万物本源,是让万物生命得以产生的本体,如果没有了“气”,也就没有了万物的生机。在我国古代的哲学中,“气”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老庄哲学中许多关于“气”的论述,都对后来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代的王充提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南齐的谢赫也提出了“气韵生动”的观点,这些观点成为了绘画艺术和品评作品的重要准则。“气”是万物的本体和艺术家自身元气的综合体,“韵”则是指物象的风姿神态,“气”和“韵”共同构成了表现物象的生命力,也使得绘画作品更加让人产生回味无穷的韵味感。
二、中国写意绘画的语言及其对绘画理念的影响
宗白华曾说过:中国的绘画不是对具体物象的描绘,而是倾向于用抽象的笔墨来体现人们的心境和意境。中国文化中的意象,它既不是纯粹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不是纯粹对主观的表现,而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及渗透,这乃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中国画往往不说是“画”而是说“写”。这个“写”字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情境、一种态度、一种悠然的韵味,是心灵深处情感的自然流淌。“写”更是一种体悟、一种艺术功力,通过这个“写”字,绘画者的性情感怀可以被传达得淋漓尽致。“写”中还充满着“道”的精神,通过对绘画者主观精神世界中“意”的表达,来让内心的情思得到体现,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的本质内涵。除此之外,很难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写意”。
首先,中国的毛笔具有灵活运动的特点,它柔中带刚,起伏的节奏感很强,对于不同的线面和各种质感,可以通过不同的顺逆、粗细以及轻重呼唤的笔法来传达出各种线条中的神韵。运用不同的笔法,通过对笔墨的多方调动和尽情发挥,来描绘出花鸟鱼虫、山石树林等,从而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写意绘画中这种笔墨所带有的形式及精神的内蕴特征,是值得油画创作借鉴的笔法。
其次,中国画中的墨色能够代替一切的原色,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可以用墨色将其表现出来,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唐代的张彦远曾总结了运墨的技法,墨色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有很多的微妙变化,分为焦、浓、重、淡、清五彩,它和油画的色彩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徐渭的水墨花卉,通过飞扬狂舞的笔墨,抒发出了内心悲愤的情感,传达出了一种“推到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浓郁情感色彩,让观赏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愤激和凄绝以及壮怀激烈的情感。这种通过用墨来抒发自身内心情感的方式,也让许多的油画作家借鉴。
再次,中国画的造型对随意性及个性化比较注重。中国绘画并不注重对于物象的造型进行精确的描绘,而是重视绘画中形象和意趣的传达,借此来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写意之妙,就在于画家心灵深处东西的传达。在作画的过程中,绘画者往往是随意挥洒又不落俗套,不重形似,而是追求神似的意味。齐白石就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认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善写意者善言其神”,我国古代便有以形写神的不少理论。中国的油画家潘玉良、林风眠等人所创作的油画,不追求形似,而是注重神似,运用了具有传统写意精神特征的线形来传达情感,其作品中体现出了我国国画的意境及神韵。
最后,中国画比较注重通过“虚”以及“留白”的方式来传达出画家的内心情怀,主张一种大象无形的思想,给观赏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空白之处既是实同时也是虚,空白之处并不是真空,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通过虚实的结合,构成一幅让人回味无穷的画面,其中带有流动的灵气,充满着生命的气韵。虚空乃是使画面产生“气”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气”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物象,也包括物象的虚空。如果没有虚空,也就不会有灵气的流动,更无法产生“气韵生动”的生命力。老子曾对虚空有过绝妙的论述,他认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指的是风箱。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到处充满了虚空,它就如同风箱一样。这种虚空,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到处充满了“气”。正因为这种虚空的存在,才可以让万物之间互相的流动和运化,也才可以带来不竭的生命流动。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思想在中国的绘画中正是以诸如“虚实”、“空白”、 “通灵”、“疏密”、“动静”等美学方式体现出来的。空白之处是虚,同时也是实,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物象,比如天空、河水、地面等等,这会使观赏者产生无尽的联想。由此可见,中国的绘画艺术最为注重空白。空白之处不是真空,而是灵气和生命的流动之处,用虚带实,用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就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之处。
三、中国写意油画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
中国油画要想进行革新,就必须把根脉扎在中国文化悠远广博的沃土中,以汲取其中丰厚的养料,让自身在风格及倾向上真正做到坚持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意蕴,并不断赋予自身新的生命力从而让民族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中国油画既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1957年,在《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中国油画风》这篇文章中,著名的油画家董希文就提出,就绘画风格而言,油画的中国风应该成为所有油画家的最高追求目标。如果要想使我们自己的油画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展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绝不是让我们的油画画成和西方油画一个模样。即便日后在油画技法及形式上我们可以达到世界的一流水平,但我们也决不能满足于此。我们要传承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的画家应该具有自身的独特气质,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表现手法。由此可以看出,老一辈的油画家对于“油画中国风”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感悟。在经过了一段困惑时期后,我国的油画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其中,“意象油画”将“油画中国风”的本质内涵鲜明地体现出来了。但在未来发展中,要想真正实现“油画中国风”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在对油画已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进行发挥的同时,如何将中国的笔墨情趣以及写意精神有机融入其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其次,中国的“写意”并不是通过工具材质来界定的,也不是按照作画的速度来体现的,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样式,而是取决于“写意性”的本质精神内涵。通过“写意”的方式使中国的油画实现本土化,在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的基础上,开创出我们油画民族化的路径,让我们的油画以更加丰富的姿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谢九生.写意油画用笔的书法意识[J].大众文艺,2010(20)
作者简介:
张明星,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