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青
在教育教学中,自去年以来我县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場课改高潮,课堂教学确实取得了一定可圈可点可喜的变化。“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起来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的改革浪潮中,不同的新理念,不同的课堂教学新方法,不同的模式涌入了校园,不管是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还是成功教学法;不管是洋思模式的理念、东庐模式的理念,还是杜郎口模式的理念。这些高效课堂,成功的教学经验瞬间铺满了一线老师的脑海,不知别的老师能否适应,总之在我脑海中每种高效课堂只是昙花一现。结合我校老师讲公开课时的表现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学生主体,淡化教师主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的语言权利。在此基础上很多一线老师对这些教学理念理解是不全面的,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在公开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老师出示的问题,然后让同学合作交流,最后老师简单提问,表示模棱两可的认可就草草了事,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过去是“满堂灌”传授知识,现在是不敢多讲,甚至不管,生怕评课时被评为传统教学,无课堂教学改革意识而被一票否决。但是,“放手不管式”课改看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际上学生好似无头苍蝇一样,学习没有一点实效。所以教学中仍然需要老师知识上的传授,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示范、讲解,将学生带入那种适合自主、合作、阅读、思考的氛围中,使他们愉悦地接受,快乐的畅想,从而实现高效课堂,陶冶情操。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主导和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
我认为“自主学习”应介于“自己学习”与“被动学习”之间,自己学习让学生没有目标,没有老师教授的知识作为基础,是完全独立于教之外的,肯定实现不了高效课堂。“被动学习”是以往的传统教学,老师的主导起决定性作用,抓着学生学,压着学生学,逼着学生学,前者学生的鼻子,亦步亦趋,让学生不超不越,缺乏和谐与人性化。“自主学习”应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提高教学效率,是学生在老师传授知识基础上发挥潜质,从文本中升华精神品质,获得知识和自主的发展。
二、注重形式,轻视实效
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没有他便不是新课程。新课程让学生的座位有了新调整,八个人为一组,脸对脸坐在一起,分为A、B、C、D四类生,在授课中,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些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课堂异常的活跃,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也合作,这有意义吗?在公开课、优质课中,为了让课堂出彩,合作的结果仍然是A类生当代表发言,多数学生只不过是旁听生,总当不了主角。合作学习只不过是有这个过程罢了,给学生带来什么?值得我们反思,合作学习应放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哪些环节上有效使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学手段的形式化。不少示范课、研讨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飞漱其间,一节课下来声色并茂,热闹非凡。幻灯片代替了黑板,录音、视频代替了老师的朗读,这样的视觉、听觉盛宴的背后,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了多少?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朗读技巧提升了多少?能展现教师基本功的有多少?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老师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尤其是深处深山区的我们,在使用这些教学手段时真得斟酌。
三、高调表扬满堂飞,低调批评不出嘴
新课程倡导多鼓励学生,“哪怕学生只有一点成绩就要表扬;只要有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对学生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也给予最隆重的奖励:写对一个词,“行,行,你真行!”背诵一首古诗,“嗨,嗨,你真棒!”如此,学生初始时会因表扬而激动,得到激励。如果是高调总是满堂飞,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高调与低调相结合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习以为常,激励性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自满、自大、自以为是的坏毛病,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的。
四、忽视差异,盲目追从
地域差异,基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教育的改革。在课改的路上出现了一批盲目的追随者,他们打死发挥自己的特长,目无一切,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洋枪洋炮”一齐上阵,PPT、录音、视频五花八门,让那些还在多媒体朦胧期的学生晕头转向。听过一节公开课后,老师们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走进学生中间,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是“老师的字是飞出来的,高!”,“小鸟的叫声真动听呀!”,而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他们却回忆不起来,我茫然了。
教师在课改的大道上每走一段,就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这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地反思才会明理,反省才会明智。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实在,少一点花招;多一点主见,少一点盲从。教师要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课堂教学才会更开放、更有活力。潜心探求新课程的精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展示才会更积极,从中体味我们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