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注入美感教育

2014-05-30 22:44:15喻怀芬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的情感

喻怀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9-01

在语文教学中施实美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亦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充分肯定了文学艺术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感染作用。国外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还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著名观点,主张把教育巧妙地寓含于审美愉悦之中,对后世影响很大。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美的美感教育的现象,导致语文教学陷入呆板无趣、枯燥乏味的泥塘,教学客主体之间没能交流融合,共鸣升华。因此,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一、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潜在的审美教育内容

语文教学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审美教育占有相当的优势。我国教育家苏灵杨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的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材与别的学科教材不同,它选用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作范文,组成这些课文的语言文字,不是僵死的符号,而是表现深邃的思想和蕴涵了深远的情意的。如:人教版八年级的课文《雪》中,鲁迅先生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雪花在雪野中生长……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力。当我们还沉浸在江南雪的美妙之中时,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在“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蓬勃地奋飞”,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升腾的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鲁迅先生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它“决不粘连”、“奋飞”、“旋转”,这种精神正是鲁迅先生性格和人格的写照,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两种雪的美:一种是着力静态美的描绘,一种是动态美的表现,所为“状难写之景不在眼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这种以动衬静,因动取势的对照描写中,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朔方的雪”的赞美之情。文学把社会现实和自然世界中的事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选择、概括、加工、改造、创造出鲜明、优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美感能力。

因为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用的课文,语文教学就有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的可能。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同时,文学作品本身又是艺术美的结晶,而文学作品艺术美又从结构、语言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中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艺术形象展现的优美、壮美、崇高和种种悲剧性、喜剧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审美窨。因此,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形式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教师审美意识的自我培养

审美教育是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组织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问题。审美教育不但能陶冶人的性情,振奋人的精神,而且能启动人的智慧,开拓人的思维,也是鉴别真善美的手段。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很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那么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中介人的三重作用,因此,应严格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对美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既要充分认识和感受教学中蕴含的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又要把自己的德、才、识、学、知、情、意、行系统融入教学环节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总览人物,包举宇宙;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激情、意象,情思纷至沓来,形成最佳的教学境界。

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胆挖掘学生审美意识和潜力,使之懂得评价美的能力不仅限于文学修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点与标准,知道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而是审美判断,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使他们的审美情感自觉地发掘出来。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给同学们播放先录好的配乐朗诵的录音,通过乐曲舒缓缠绵的旋律,尽情渲染荷塘月色的轻盈、淡雅、幽静的气氛,再现出文章奇妙的意境,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朗诵中再一次体会和感受,这怎不让人赏心悦目,涌起美的遐想呢?然后我便这样点拨学生:“同学们,《荷塘月色》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感官上的满足,我们要探求它那美的真谛,弄清它何以为美的道理,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读教材,到文章中去探求美的奥秘”。然后将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使学生的情绪随着作品中的环境的转移、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悲喜而跃宕起伏,经过这种体验,感受后,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一些。从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渐渐地产生兴趣,反过来也就会喜欢并且乐意地学习语文,原先那种“苦学”也就变成了“乐学”。

四、引导学生对作品分析鉴赏

语文教师应从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大胆地把自己的感想、体会或是某一方面的独到见解介绍给学生,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有意人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净化学生的心灵。如何让学生的情感从感知阶段跃到感受阶段呢?德国人立普斯建立了移情说,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诗的画面,小说的气氛,散文的意境均有赖于诱导学生进入情景融汇、物我合一的境界来完成。例如《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首先是图画美。作品中的近、中、远景极清晰的具有层次和立体感的描写,使远近高低不同画面全然呈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留连忘返。其次是色彩美。天山之外的翠綠荫荫,天山深入的白雪皑皑,天山之空的蓝天白云,交相纺织出一幅宁静、温馨、隽永平和的画面。再者是动态美。天山之夜野马与蒙古包的对照,深刻体现了大自然的精神意义与生命价值,从而使审美主体获得了较大的审美愉悦,让深邃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产生审美情感的共鸣。

总之,我认为语文课不能只是向学生讲授字、词、句、篇章结构等,语文教师应力争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从感知想象到情感理解等审美能力的教育着手,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结构。从美的角度领会文章的内容,并施教于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知识美的愉悦,从而被知识美深深地吸引,以达到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美的情感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