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辉 关会娟 赵琰
肾球旁细胞瘤(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ur,JGCT)是一种分泌肾素的肾实质肿瘤,又称肾素瘤。临床症状及病理学结构均具有特异性,本文报道1 例,并结合文献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例来自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2012 年手术切除确诊病例。患者:女,年龄24 岁,孕4 产1,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及其它病史,6 年前自娩一女活婴。本次孕35+1周,孕期未行定期产前检查,1 个月前至今出现数次短时头晕眼花,未处理,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基层保健院查血压210/150 mmHg,随转入本院。
入院查血压200/140 mmHg,胎儿宫内窘迫,先兆早产,急诊手术剖腹产一女活婴。术后多日血压仍超出正常范围。术后第2 天B超示右肾下极实质内可见大小2.7 cm×2.3 cm稍低实性回声,向外膨隆,考虑右肾实性占位。CT平扫右肾下极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较清。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肾中下极,肾被膜与肾周脂肪囊粘连,切除肿瘤及部分肾脏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前血压为180/130 mmHg,血钾3.1 mmol/L;术后血压降至118/73 mmHg,血钾3.86 mmol/L。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脱水、透明、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特殊染色:选用过碘酸雪夫法(PAS)、网染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 法,一抗为vimentin、Actin、SMA、S-100、CD 34、HMB 45、Melan-A、Ki-67、calponin、CD 117、CgA、Syn、AE 1/AE 3,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1 巨检 送检灰红色部分肾组织一块,大小3.5 cm×3 cm×2 cm。切开肾皮质内见一2.5 cm×2 cm×1.5 cm肿物,有包膜,向外膨胀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未见明确坏死、出血。
2.2 镜检 肿瘤周围见纤维包膜,瘤细胞呈实性片巢及条索状排列(图1 a),部分区围绕血管呈葱皮样排列,部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图1 b);瘤细胞偏小,大小较一致,呈小多边形、卵圆形,部分细胞胞质嗜伊红颗粒状,中央见一规则细胞核,着色较深,未见核分裂,部分瘤细胞见核周空晕,瘤细胞巢索间血管裂隙丰富,部分呈血窦样,局部可见厚壁血管。
图1 JGCT组织病理图(HE,×400)
图2 JGCT免疫组织化学图(Envision,×400)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瘤细胞vimentin、CD 34 弥漫(+) (图2 a、b), Actin、SMA、calponin、Syn、CD 117 部分(+);CK周边残存小管上皮(+),CgA、HMB 45、Melan-A、S-100(-);Ki-67 指数<1%。特殊染色:PAS(+),网状纤维染色(+)。
2.4 病理诊断 (左肾上极)肾球旁细胞瘤。
JGC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脏肿瘤,1967 年由Robertson及Kihara先后描述并命名。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约100 例,且大多为个案[1]。球旁细胞瘤多见于20~30 岁年轻人,平均年龄27 岁,发病率女性是男性的2 倍。JGCT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三高一低”症候群,即严重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肾素、高醛固酮和低血钾,少数报道无功能性肾素瘤临床不伴高血压。目前报道球旁细胞瘤合并妊娠高血压约有5 例[2-3]。结合本例,对临床妊娠高血压患者,尤其产后血压恢复不良患者,应检查肾脏,排除本病可能。
JGCT多发生于单侧肾脏,位于肾皮质,多向肾外膨隆生长,边界清楚,有纤维包膜,切面浅黄色至灰褐色,可见小出血灶。肿瘤直径多为2~3 cm,也有直径≥8 cm。JGCT组织学形态多样:(1)瘤细胞相对一致,体积较小,圆形至多角形,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性细颗粒状,胞界清晰,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常见核周空晕,核仁细小或不明显,无核分裂像。亦有报道胞核异型明显,核分裂像常见,达8~10 个/10 个HPF,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1]。(2)瘤组织排列呈实体状、梁索状、乳头状,肿瘤周边部可见大小不一散在管状结构,多为包裹内陷的肾小管,也有肿瘤性管状成分报道。有时可见微囊结构[4]。(3)肿瘤间质纤维稀少,血管丰富,常见玻璃样变性的厚壁血管,鹿角状血管仅部分区可见,并可见瘤细胞围绕分支状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4)肿瘤有完整纤维包膜,包膜外肾实质未见明显病变,也有报道瘤组织侵犯血管、包膜[5]。(5)瘤组织内常见肥大细胞、有核红细胞及散在淋巴浆细胞浸润。
JGCT免疫组化检测,瘤细胞Vimentin、CD 34、肾素弥漫阳性,actin、SMA、calponin不同程度阳性,而HMB 45、NSE、CgA、S-100 均阴性,CD 117 肥大细胞阳性或部分瘤细胞阳性,CK残留小管上皮阳性。胞浆颗粒PAS染色或Bowen染色阳性。网状纤维染色,间质内见嗜银纤维。本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基本与上述相符。Syn部分瘤细胞阳性,文献曾有两例报道,考虑为间叶性肿瘤存在岐向分化的可能性[2,6],有待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超微结构:肾素瘤胞质内可见晶状体菱形结晶颗粒及一些比较大、数目多、形状不固定的非晶体颗粒,分别为不成熟及成熟的肾素颗粒,为确诊本病最肯定的特征。
JGCT需与以下肿瘤进行鉴别:(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二者有相似的多角形嗜酸性细胞、玻璃样变性厚壁血管及免疫组化actin、SMA阳性,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明确的脂肪成分及或多或少的梭形平滑肌束,免疫组化平滑肌细胞表达HMB 45 强阳性[7],而JGCT阴性。(2)血管外皮瘤:此瘤在组织起源和形态方面与JGCT相似,但血管外皮瘤有特征性弥漫分布鹿角样薄壁血管及梭形细胞,无透明变性厚壁血管,且CD 34 呈局灶性分布的弱阳性,actin阴性,而JGCT除CD 34 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外,actin也呈阳性。此外,临床血管外皮瘤无高血压症状,而JGCT常伴严重高血压。(3)肾细胞癌:JGCT瘤细胞可见核周空晕或呈胞浆透明,以及瘤组织周边部见较多残留肾小管呈乳头状-管状结构,易导致误诊为肾透明细胞癌或乳头状肾细胞癌,且部分肾细胞癌同样可引起高血压,更易混淆。但肾透明细胞癌肿瘤细胞体积大且胞质丰富,呈透明或颗粒状,癌细胞更具异型性,可见纤维血管网。免疫表型CK阳性,无CD 34 的弥漫阳性表达[8]。(4)血管球瘤:来源于血管球演化的平滑肌细胞,形态上与JGCT有相似表现,但血管球瘤无上皮成分,SMA弥漫阳性,CD 34 阴性或部分阳性,且不表达肾素。
目前,JGCT的诊断需要结合“三高一低”临床症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排除易混淆肿瘤。确诊依据为电镜观察胞浆内菱形结晶肾素颗粒。文献报道的病例多呈良性过程,少数病例可侵犯包膜或血管。JGCT的治疗以单侧肾脏或部分肾脏切除为主,鉴于有复发和转移案例报道,认为JGCT为恶性潜能未定肿瘤,其生物学行为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建议术后长期随访。本例手术切除部分肾脏和肿物,随访至今11 个月,目前患者血压稳定正常范围,未见复发及转移。
[1]游燕,梁智勇,朱翀,等.肾球旁细胞瘤2 例临床病理探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4):259-262.
[2]郑绘霞,王宏坤,程彩霞,等.肾球旁细胞瘤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7):498-499.
[3]沈勤,梁伟,姜少军,等.肾球旁细胞瘤二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3,42(1):46-47.
[4]Kuroda N,Gotoda H,Ohe C,et al.Review of 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 with focus on pathological aspect[J].Diagn Pathol,2011,6:80-84.
[5]Shera AH,Baba AA,Bakshi IH,et al.Recurrent malignant 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a rare cause of malignant hypertension in a child[J].J Indian Assoc Pediatr Surg,2011,16(4):152-154.
[6]徐敏,晏伟,张传山.肾小球旁器细胞瘤1 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现代肿瘤医学,2006,14(7):863-865.
[7]于世红.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 例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15-16.
[8]Mendez GP,Klock C,Nosev.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 of the kidney: case report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with emphasison pathologic and cytopathologic features[J].Int J Surg pathol,2011,19(1):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