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分析

2014-05-30 07:44
职教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指标体系学习者

王 玲

高职双证课程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课程保障,基于高质量就业的课程评价观是检验高职课程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重要指标。基于高质量就业课程评价观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将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提高高职学习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一、为什么要研究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

(一)高职课程评价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课程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关于课程评价目标仅仅限于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这只是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忽略了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诊断-改进功能和反馈-调节功能。二是评价的对象仅仅限于对教学进行评价,忽略了课程开发、实施的诸多环节,以及对课程评价的元评价,对评价对象的界定不明晰。三是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主体仅仅限于教师和学习者,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方对课程的利益诉求。四是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往往仅限于课堂评价和结果评价。五是评价路径不明晰,评价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六是没有形成一个常规化的评价机制。

(二)促进高质量就业是高职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并要求职业院校须“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同时并存的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高就业率并不等于高质量就业,职业院校要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要在“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下大工夫。高职课程评价具有着不可否认的导向-激励功能,而这种导向正是该高职课程的实施是否实现了高职学习者的高质量就业。

二、什么是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

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高职双证课程是指在高职院校主导下,高职课程开发者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等一系列课程开发路径节点之中,形成能够满足高职学习者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需求,能够满足高职学习者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的课程系列。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是在厘清我国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我国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构建以高质量就业课程评价观为导向的、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体系运行机制,解决我国高职课程评价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水平,实现高职学习者的高质量就业。

三、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顶层设计亟需解决六个问题

(一)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目的和功能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目的主要有四条。一是促进高职学习者的高质量就业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之一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第一把尺子和根本标准是该课程能否满足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需求,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即高质量就业的诉求。这个标准即是课程评价的第一目的。二是促进高职教师对双证课程的科学理解和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既是双证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也是双证课程的评价主体,同时也是高职双证课程的评价对象,高职教师能否将理想的、正式的双证课程转化为科学的、准确的领悟或理解课程,并根据高职学习者的课堂反应随时调节而达成“运作课程”,最终形成学习者自身经验的“经验课程”,是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维度和目的。三是促进双证课程的不断完善。要对双证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循环评价,以判断该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周期性的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非预期的一些结果进行揭示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和措施,并将诊断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评价主体和相关评价对象。一方面,促使评价主体根据反馈数据及时调整和修改双证课程及其实施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促使相关评价对象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接受双证课程的实施,提高双证课程的实施效果。四是促进高职院校课程评价能力和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实际的教育活动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向标,具有不可或缺的导向功能,而这种导向功能往往要通过评价来实现,以理论形态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能否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关键取决于这一目标能否切实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成败与否的现实依据,通过课程评价和各种教育评价,有效引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朝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前行,从而达到提高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功能主要有:鉴定-诊断-反馈-改进-导向。一般而言,评价本身都具有鉴定和选拨功能,但是相对于高职双证课程而言,其主要功能倾向于鉴定而非选拨,选拨旨在对同类评价对象之间的优劣进行甄别、比较。鉴定则旨在对评价对象达到课程目标规定的程度进行诊断,找出一些非预期的结果及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相关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共同探究原因、研讨对策,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措施,最终促进相关评价对象最大限度提高双证课程使用效果,促进高职学习者潜能的最大发展,促进高职双证课程学习者的高质量就业。

(二)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对象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对象的选择在借鉴西方优秀的评价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有泰勒的目标模式、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L.D.)的CIPP模式、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模式、斯塔克的应答模式、欧文斯等人的反对者模式、古巴和林肯的建构性评价模式等,根据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目的,本评价对象主要包括三个。

一是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体系。对于该课程体系的评价是对该课程体系科学性和可行性优良程度的一个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对该课程体系开发过程的评价,即对课程体系开发的依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一个研判过程:其课程体系开发的依据和目标设置是否科学且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能否依据目标体系来选择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结构和内容选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如果不能,原因何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是否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学习者的学习并有助于其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等。

二是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对于该课程体系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对该课程体系的价值和效用进行评价。价值是指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对于该课程体系实施过程的评价需要不同的评价主体从不同侧面对该课程体系实施过程进行研判,而不仅仅是“教学评价”而已,它既可以在该课程体系实施的早期阶段不断搜集信息,不断进行反馈、修改、完善,也可以在该课程体系实施的后期或者结束之后进行评价。检查高职学习者是否已经能够有效掌握某一特定课程目标,以及该课程体系实施之后出现的一些非预期效应,这些非预期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产生这些非预期效应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是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体系。对该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是元评价,也是整个评价活动的最基本保障,其目的是为了查明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并运用适当的方法来估计这些偏差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矫正。鉴于此,元评价的评价对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评价方案和评价结果。对评价方案的评价旨在判断其可靠性和科学性,也是对评价方案的信度进行测评,该评价最好在评价方案形成过程之中进行即时评价,亦可延时进行,但后者对于改进评价方案的目的而言就大打折扣了。对于评价结果的评价旨在判断评价方案的有效性,即是对评价方案的效度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的评价主要关注四个方面:其一是评价原评价结果是否达到了上述评价目的中单项评价的预期目的。其二是评价原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准确、有效。评价依据材料是否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评价程序和方法是否可行、恰当等。其三是评价原评价结果的可接受性。如果可接受性比较低,则要考虑三种情况:评价对象的态度是否端正,是否是因为涉及切身利益而不愿接受;评价体系本身是否有缺陷;评价行为有没有失误。其四是评价原评价工作本身的效益。原评价是否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消耗取得了最有效的结果。

(三)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体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体选择的依据是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利益相关方分析,利益相关方是指能够影响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或被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1]。高职双证课程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课程专家、行业、企业及其实践专家、政府、学习者家长、优秀毕业生、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这些利益相关方,一方面参与了高职双证课程的开发,另一方面,也参与了高职双证课程的实施,高职双证课程的目标达成程度如何,他们都具有不可置疑的发言权,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其一,评价主体并不意味着即是评价实施的组织与管理者。其二,各评价主体在评价的各个环节承担的评价任务也有所不同。其三,需要厘清第三方评价的概念。

关于第三方评价,已有的概念有两种:一是指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实施的评价。比如麦可思评价。二是《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对第三方评价的界定,“要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方进行分析:从民事关系分析,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可以是和两个主体有联系,也可以是独立于两个主体之外。从经济关系分析,是指合同关系双方的两个主体之外相对独立的,有一定公正性的第三主体,一般引入第三方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避免纠纷和欺诈。从法律关系分析,是指在一对法律关系中,除了双方当事外与该法律关系有关的第三人。由是得出结论是:高职双证课程的第三方评价是指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排除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实施方(主要是学校)与课程接收方(主要是学习者)之外的其他评价主体所做的评价。既包括由第三方机构所组织实施的评价,也包括由学校等其他评价主体组织的,由第三方实施或参与的评价。

(四)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是一种方法论活动,而非一种具体内容定向的活动[2]。因此,我们不能单单去就高职双证课程中某一个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应该从普适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步骤中去研究其最一般的规律。设置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需要先明确该评价目的和原则。除了上述四条评价目的之外,尚需坚持四条原则,一是要遵循国家、学院及各级教育目标的要求,二是需要满足社会、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及高质量就业对高职的双证课程需求,主要需要落实到双证课程中职业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上。三是需要遵循高职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四是需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第二步,需要划定评价对象和范围。不同的评价对象,其评价的主要目标也不同,如对该评价体系的评价,其主要目标是考察该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并依据评价结果对评价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正,使其更加完善。

第三步,根据确定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设置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这一步骤又可分解为四步:一是根据确定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设置评价目标。二是将评价目标分解为几个维度,即一级指标,二是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设置成若干二级指标,如有必要,尚可设置三级指标。三是对初拟的指标体系进行合并同类项、筛选、归纳,最终确定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四是对完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论证、修订。

图1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图

第四步,分配相应的权重。即根据每一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对其在整体中所占比例进行分配。权重的分配基本要反映各指标在现实目标中的客观地位,同时也反映了评价主体对其的认可程度。根据权重的大小,既可以引导评价主体关注评价工作中的重点维度,同时,也是对整个评价指标工作的一个科学量化过程,是评价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第五步,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规定。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主要有4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国家及各级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教育活动规律和经验,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3],以及评价目的和评价活动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的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强度和频度,强度即达到指标体系项目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优劣程度,也是评价对象发生质变的临界点。频度是指达到指标体系项目要求的数量和各种规范化行动的相对次数。二是标号,即强度和频度的标记符号。通常用A、B、C、D,或甲、乙、丙、丁来表示。 三是标度,即评价的档次。标度既可以采用定性表示法,如通常用优、良、中、差,或A级、B级、C级、D级来表示。也可以采用定量表示法,如通常用百分制或五分制来表示。当然,它们之间也是可以互相置换的,如100-90分为优,89-80分为良,79-70分为中等等[4]。四是评价标准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分等评语标准、期望评语标准、数量式标准三种。

(五)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方法和实施步骤

目前评价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两类。量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测量法。质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成长记录和评语等方法。两类评价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量化评价方法能够客观、科学地给评价对象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然而,对于课程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一些非预期问题等则难以进行量化考核。质性评价虽然代表了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但要将它完全应用于实践,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鉴于此,选择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方法不能简单使用某一种评价方法,而是要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在评价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意识的选择适合的一种或N种评价方法。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步骤主要有七步。一是确定该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二是确定评价对象。三是确定评价主体。四是设置评价方案。其中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评价方法选择等。五是进行预评价。这是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方案,小范围选定一部分评价对象,进行正式评价前的一个演练,旨在发现评价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修订、完善评价方案,进一步增加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六是正式评价。七是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八是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意见,反思高职双证课程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定整改意见并落实实施。整改意见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要细化,不可泛泛而谈。

(六)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体系运行机制

做好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在技术方面是没有难以逾越的困难的,且有许多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案可供借鉴和参考,但在现实的课程理论研究中,课程评价一直处于“教育评价理论中无课程”[5]状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评价长期以隐性和不完整状态存在,除却政治和历史背景外,不能不考虑我们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的评价意识问题:我们是否是在时刻反思:我们的双证课程是否最大程度的满足了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是否能够及时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是否能够满足本校学习者个体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是否达到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目标?我们高职双证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否科学?课程目标的选取是否科学?课程结构和内容是否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意图?高职双证课程的实施者是否能够最大程度的理解课程的真实意图?能否将课程的真实意图完整的转化为科学的、准确的领悟或理解课程和“运作课程”?学习者能否从该课程中形成个体的“经验课程”?双证课程实施中呈现了哪些非预期成果?如何进一步修订、完善双证课程……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课程评价给出答案。因此,不能不说,不是我们进行高职双证课程评价能不能做,而是我们要不要做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做的问题!这亟需的——是构建满足高质量就业需求的、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体系运行机制,为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体系顺利运行提供机制保障。

[1]柳连忠,王玲,胡玲玲.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滞后效应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18-2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9.

[3]苏文秀.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评价观[J].职教论坛,2011(32):16-20.

[4]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7.

[5]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1.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指标体系学习者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