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参与的高技能型人才递进培养探讨

2014-05-30 07:44韩秋黎
职教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职业

韩秋黎

有关研究表明,未来“生产人员需要很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而且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也要求劳动力有良好的设计能力。因此,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1]“产业发展更需要能看懂图纸、能理解订单要求、能调整机器参数、能修正错误误差的‘创造型’工人。”[2]学生从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到成为一名成熟的高水平的工程师、技师,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职业成长是个流动的连绵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性质和状态可以用“五门”原理来概括, 即 “打开门”、“领进门”、“熟悉门”、“找窍门”、“走出门”。这个过程成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递进阶梯,也实现如黄炎培所阐述的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3]的四个目的层次。完善和维护连通“五门”的职业教育活动,对促进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型人才的成长,实现中国技术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打开门”——由学校主导,引导立人入行

“打开门”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学校层面而言,一方面是指敞开胸怀,向所有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并努力保证各项教育服务的高水准高质量,同时,接受学生及家长、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技术院校面向企业和学生开放,即向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以及相应的科教服务与支持,为学生顺利就业而向企业进行各种推介活动。面向学生,打开科技奥秘之门和通往理想之门,还意味着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胸怀,使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打开门”的第二层含义是,作为职业教育而言,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获得职业资格的服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职业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职业世界,即帮助和促进青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向学习者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4]学生踏入职业技术院校,便进入了职业准备期。在学校里,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职业素质的人,促使他们做好进入职业世界的思想和基本技能准备。[5]三是学校、企业协同为学生开启职业生涯之门。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沟通及经常性的联系,作出深入企业的教学活动安排,落实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实习计划及管理,帮助学生进入实习实训环节体验。应该说,面向学生的“打开门”活动从学生入校之前,即报考、选择学校、专业时就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学校无疑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导者。学校是学习者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过渡地,或者说是职业化途径中的第一个驿站。

“打开门”的第三层含义是,为学生推开企业之门。学生在职业技术院校学习期间,学校创造条件为学生顺利就业进行各项指导,并向他们提供全面、健康发展的机会和路径,给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从业提供优化的选择。除了职业培训外,技能考核与鉴定是职业教育主要任务之一,[6]即学校要适应大多数人的学习特性,在求人格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学一技之长,为进入社会自食其力做准备,同时,使学生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某个问题的创造能力。通过职业教育,学习者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预备人员,为正式的入职打下基础。对完成职业教育学业,准备进入职场就业者,学校与企业“打开门”,企业为可持续发展接纳新生的劳动力资源;学校既向社会提供可选择的人才,也为走出校门后的学习者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转换等其他学习需求的再服务。

二、“领进门”——由企业主导,课堂转为现场

初步意义的“领进门”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以实习的形式进入企业。这是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或技能培训方面进行的交接转承。在推开“门”和领进“门”的过程中,行业协会、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接续培养学生,使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本体验。

企业把实习学生“领进门”后,企业就发挥培养的主导作用,负责落实实践培训的相关责任。实习生进入企业后,进入职业预备期。学生在企业见习、实习期间,企业与实习学生之间需要签定合同,明确学生在企业期间培训及相关责任义务,同时,对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是否带薪实习等给予要约。企业对学生履行教育责任的同时,对学生学习做事和工作的方式等技能之外的态度、作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企业除了实践操作培训,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职业精神和工作风格,小到上好一颗螺丝钉,大到产品的质量保障、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学生学会负责任,与团队共荣辱,去掉学生身上的“孩子气”,纠正可能存在的不良作风,使其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企业的这种协同努力,成为参与人才培养,或者说培养合格的岗位劳动者的一部分。

在目前双主体的办学机制下,企业在该阶段的接续培养应以落实现代师徒制度为重点。企业应为每个实习学生选配师傅或导师,负责落实对学生进行现场工作的具体培训和指导。学生跟随师傅学习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获得工作经验。我国自古就有拜师礼仪和传统,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直至今天这种传统仍然还是手工业、服务业和娱乐业等多种行当的职业民俗。新从业或学艺者“拜师学艺”通常要以某种形式或合同契约加以认可和明确。古老的礼仪习俗与现代的聘书可以说都是对技术文明、技艺传承的重视。不论是密切相处的师徒,亦或现代的企业导师与学生的社会关系,作为从业入门、技能相传的重要方式,师徒之间内在的权利义务的履行责任远重于外在的形式。通过约定俗成的传帮带过程,体现学生个体、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助促进的情感,实际上是锻炼学生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7]笔者在企业调研时,有实习学生抱怨说师傅总不理他。这看上去是个师徒关系问题,实则是做人及技术文明素养的问题。其实,“一个人能否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诚实等优良品质,是他的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8]对此,学校、企业、学生分别负有教育、指导和学习的责任。学生在现场学习和与师傅的交流中通过心灵的互换,精诚合作,在教育之外调动无意识的因素,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和谐的师徒关系将会聚集和带出技术文明的效应。师徒文化的教育是我们的职业学校教育缺失的,补上这一课,对传承技术文明很有必要。

在校学习实习时期是学生对技能技术的自知阶段。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的见习实习活动是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促进机制及职业教育质量联合评估机制对接续培养的效果进行公开的监督和评价。

完全意义的“领进门”,则是企业将合格的符合要求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接纳为企业的一员。学生从学习专业知识、做好职业准备、接受用人选择,到实现顺利就业,个人实际生存的首要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三、“熟悉门”——靠用心领悟,学会做人做事

“熟悉门”亦即摸到“门儿”,有三层含义:一是指“门道儿”,即明白工作的途径、规律;二是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岗位工作程序、规范、标准的印证及反复应用的经历;三是指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在企业里实习是一个角色适应、体验、感悟的过程。学会某一门技术技能只是跨入了那个门坎,必须经过长期实践锻炼的过程才能积累经验,增长技术能力。虽然学生在去企业之前有了书本的理论储备,在企业实习也有师傅指点,但切身的体验还得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和把握,也即职业素质的必要打磨。“熟悉门”,也就是接受实际工作的各种历炼,并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新感知、新体会。不论是实习阶段还是走出校门的学生,在企业不仅要熟悉环境、岗位职责,从专业技术角度,熟悉也意味着通晓一门技术。学生应像通晓自己家居构造一样谙熟本职岗位的每一道工序、每台设备、甚至每一颗螺丝钉,以至包括能脱口说出某颗螺丝钉可能来自哪里,某数据的误差、机器声响的异常可能发生的变化、问题,等等。学生应在这个千锤百炼的过程中注入对职业技术的信念,形成对岗位或相关工作进一步关注和创造力的基础。此外,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实习期间还要熟悉企业人文,应该了解岗位工作的意义,熟稔相关的工作规章,从中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9]如何做对事,如何独立面对和圆满完成任务。学生学习体验企业的文化、精神,不仅要逐步融入其中,而且要在工作中践行,并让企业、团队的优秀文化成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学生自进入企业实习开始,到成为新员工后独立工作的前期都处于适应和熟悉的时期。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除了落实培养责任外,还应依托企业,将学业考试与企业设计的考核相结合,采取将学生现实空间内容与其参与表现的情况、独立解决问题情况或创新能力的证明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方法,全面完整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用能力。对学生实习效果评价的重点有三个方面:首先,看其是否具有适应就业的能力素养。其次,看其是否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在操作层面,如果说把真情实感的实习报告作为合格标准的话,那么,学生能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做了某些工作,进行了某些思考,解决了实际问题,就可以给予积极的鼓励。再次,重视对学生品质态度方面的考核。学生按计划完成实习后,企业指导师傅必须对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签署书面意见,所在企业经过考察考核,应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出具书面的鉴定意见。

四、“找窍门”——能动加灵性,培育创新精神

在熟悉的基础上,达到人们常说的 “熟能生巧”,就是找到了窍门。所谓“窍门”,通常用来指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是一些在某一个特定技术领域数年工作中得来的”[10]技巧。此处的“巧”,决非虚伪钻营和投机,而是指巧工、灵巧、技艺的精妙。找窍门是人才磨炼成长成熟,从新手到熟手,从熟手到能手、高手、专家的必经之路,也即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找出或发现事物的规律,提升专业技术境界和水平的锤炼途径。这在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尤为多见,也是职工与模范、工匠与专家(大师)蜕变分化的过程。此时,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了稳定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走过如黄炎培所说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的阶段,进入技术的自觉及创新发展的自觉阶段,创新意识和自觉进入活跃期和上升期。这时,一般来说个人占主导,企业和社会提供机会。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时间经历,有的人成为了技术能手,有的人还不能独挡一面开展工作,俗话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道理也在其中。

爱动脑,能够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肯钻研,善于实干加巧干的人,才最有可能进行创新发展,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从简单甚至单调的岗位工作中找到科学技术的规律。“有业者乐业”,爱业者必敬业,“谋工作之传授与精进”[11],即寻求工作的不同层次或更高境界,进而实现技术和人的升华。那些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们无不是在熟悉、熟练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求巧,谋科学的方法,寻求最佳的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或形成绝技,或冲破某种极限,达到技术中的艺术境界。也有些人是为了解决在工作或生产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或困难,并通过潜心钻研,攻克难关,可能创造形成出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促进了职业及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自然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基础,社会性是人的发展的外在条件,两者的交织与融合,形成人的发展本质。”[12]个人的潜能只能在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内得到发展。找到“窍门”者获得成功并接受社会的期待,更快地成长为新生代的师傅。不断地认识和发现事物正确的“窍门”,推陈出新,甚至成为其终身的奋斗目标,这是创造力的主动性、有意性,也是人才实现自我跨越的表现。一个人一旦进入了找窍门的阶段,那他一定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工作,也正在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了。通常,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培养就出现了空档。而要使人才辈出,就得保证使人才的培养不断链。有研究表明,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大约只占一生工作所需要知识的十分之一,而那十分之九的知识,要在毕业后的自学中获得。不论是从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晋升到中、高级职业技术岗位,亦或被动的原因,继续学习再次成为人才成长的需求。这一时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习主要是以自觉的寻求突破的学习为主。职业技术院校、社会和企业接续的教育培训对人才的成长来说相当于加油站。因此,这个时期应鼓励人才走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成功之路。学校协同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要因势利导给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要“建立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工作后通过机会丰富的企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获得资格证书和提升技能,使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劳动者成长、伴随劳动者终身发展的生涯教育”。[13]企业要加强对员工高层次的培训与学习,帮助其补充和更新知识,使员工去努力拥有更高技能,更熟练、更智慧、更高效地从事他们的工作。企业应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进步,使他们早日成“师”成“家”。企业要从岗位练兵等活动中发现创造素质的人才,同时,要保护、激励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意识,对那些勇于攻坚克难的人、技术发明能手、劳动模范等要给予特别的“关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企业应对能力突出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办法”,[14]满足他们的职务升迁、技术发展等需求,解决企业优秀人才流动性大、不稳定、技术创新人员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拔尖优秀人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的成长,企业可以通过由先进和模范人员自主组建开发和创新团队,创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政策支持等方式,带动促进技术不断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五、“走出门”——全社会支持,实现更高目标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递进阶梯原理示意图

“出”在这里从个人层面来说是精神依附的破茧而出。在所谓“出师”,尊重师傅又不拘泥于师傅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基础上,走出门,类似日语词的“立身出世”。从懵懂学生,到初出茅庐的小员工,成长为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专家、发明家等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甚至成为顶级大师,就是一个“入门”“入行”到“出师”成“家”不断增强实力的必然过程。应该承认,找到“饭碗”实现就业只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低层次需求。个人解决温饱问题后,将再次开启满足个人价值更高需求的愿望追求。众所周知,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中,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按哲学、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三境界,个人通过在校学习时释放欲望满足需要的“本我”,到初入社会后适应生活环境的“自我”,继而开始进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完美的“超我”的努力。个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通过继续充分发挥潜能,实现更高理想追求。此时,应该说个人的职业技术能力将达到高级或艺术层次,进入了如黄炎培所说的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阶段。那么这种意识和觉醒,自我价值实现中的创造性实践和推动力就会产生无穷的创造性。

到此境界,并非一朝一夕一步达成的,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每个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层次追求也需要好的外部条件,其中既有学校教育教书育人、促进个性发展的积累及人实现自身价值长期的努力,也有企业艰苦的磨练,更靠社会崇高理想激励及各方面的共同作用。

科学与技术是实现强国梦的两翼,缺一不可。职业技术院校要重视教给学生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即便是职业技术培训,其主要目标也并不是让学生学到一门技能,找到一份工作。职业是载体,能将技术能力变为财富。如果用经济学的帕累托改进理论来诠释,职业教育是完全可以实现效益递进的。同样,人才的个体需求在得到满足的不同层次,都为社会创造递进的效益。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应早日走出个人的狭隘之地,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更多中国的品牌、中国的标准、中国的工法,甚至使其成为世界的标准、世界的时尚,让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努力为未来的中国创造贡献力量。此阶段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持续培养仍然重要,首要的是需要指引向前,从国家以及企业人才管理层面,建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进步、职业生涯发展阶梯;其次,明确激励目标指向,让各类人才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第三,创造人才成长的条件,对于企业或单位来说,继续培养促进人才成长的关键在于确保两个稳定,即人才工作的稳定以及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使人才能通过社会认可的努力行动过上体面的生活,安心无忧地工作和发挥创造性。

终身教育在这一阶段是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就卓越的助推力。到这一阶段,为了适应自主的学习需要,学校应随时有开放的窗口向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作出继续教育或学习服务的回应,或通过网络技术以及个人已有的终身学号,随时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课程体系衔接通道或自主学习模块。相关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应敞开大门,允许有想法、带项目的青年骨干进行专项的研究或进修学习。不仅学校,企业也应该接续给新职员提供成长的环境、条件,满足他们再学习的愿望。各级组织也应为行业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提供走出去考察或学习的机会,开阔其视野,增强其融入世界的见识、技能、水准,激发和帮助他们发挥潜能,不断提高技艺,超越成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和世界的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创造需要发芽的环境和土壤,要通过改革评价方式,关注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核心能力和发展需求,重视培养过程,重视培养环节的落实,促进其成长成才。总之,人才的培养的任务是要保证各“门”畅通,以及其中的各个环节运行秩序严谨。而人才培养之门也应该永远保持上不封顶。教育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要及时跟进,依靠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学校的共同支持,各方的协同努力,随时服务于人的成长,或者说能在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提供及时的优质的服务。

[1][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J].学习与探索,2012(9):97.

[3][1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3,100.

[4][5][8]教育部中等专业经验司.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4,115,115.

[6][1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0.

[7]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00.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美]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4.

[13]和震,李晨.破解新生代农民工高培训意愿与低培训率的困局[J].教育研究,2013(2):108.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http://wg.hzvtc.edu.cn/jwc/onews.aspid=147.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