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技术传承的研究热点透视与展望——基于CNKI的文献统计分析

2014-05-30 07:44王良高涵周明星
职教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技能职业

王良 高涵 周明星

“职业技术传承”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利用一定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对人类利用和改造事物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进行由上而下的更替与继承,传给后代或徒弟的一个动态过程。[1]职业技术传承是留住绝技绝活的重要手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在绝技绝活不断失传的今天,探索建立职业技术传承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截止2014年2月,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笔者分别以篇名包含“技术传承”、“技能传承”、“绝技传承”为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198条记录。剔除年鉴记录、重复检索到的文献和非学术研究的文献,共有67篇文献研究有关职业技术传承的问题,其中包括46篇期刊论文,10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会议论文和4篇报纸文章(文献的年度分布见表1)。从检索结果来看,最早研究职业技术传承的文献是张鸷中于1991年发表的《简论<管子>的技术传授和技术训练》一文。2008年以前,学者们对于职业技术传承问题的研究还很少,只有零星的研究成果问世。2009年以来,随着高技能人才稀缺问题的日益突出,职业技术传承的问题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综合来看,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传承的方式、困境和保障三个方面。本文对我国职业技术传承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和分析,期望为学者们更加深入的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表1 职业技术传承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

一、职业技术传承的方式

根据不同职业技术的不同特点,学者们分别以特定的职业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传承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家庭家族传承

家庭家族传承主要是指家庭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传承,长辈将绝技绝活的技术技巧、方法流程、关键要领、注意问题等逐一传授给后代,后代模仿长辈的工作程序套路或工艺制作流程,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来掌握其中的原理。[2]

有学者通过对《管子》的文献研究,指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传授的主要途径,就是家庭的“父兄之教”和“子弟之学”。这就是中国历来农民和各种工匠技术传授的主要途径,并且成为中国长期不断的传统。[3]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了家庭传承模式的三个特点:一是对传授者、继承者的身份具有严格要求,传承内容保密;二是一种“自然”状态的传承模式,没有相关的制度法律进行保障和规范;三是传承技术相对简单,无法传承相对复杂的协作式技术。[4]

(二)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在我国古来有之,不论是古代的官僚体制、传道授业还是手工艺传承,都秉承了师徒传承的传统。“师承关系是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延绵发展的最原始,也是最广泛、最有效、最具代表意义的形式”。[5]

有学者通过对艺术技艺的传承研究,指出了师徒传承的优势。“师傅与徒弟的亲密关系非常有利于技艺的传授和因材施教,并且使师傅的风格和流派得以承袭。”[6]也有研究者指出了以人为载体的技术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弱点:一是,一旦掌握绝技绝活的个体因意外而生命消亡,那么凝结在个体生命中的人力资本往往也随之消亡,存在代际传承的巨大风险。二是,这种传承方式,技术的传播总是要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形式,技术扩散的速度和广度大受影响。[7]

(三)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是传承职业技术的重要途径,它标志着职业技术传承由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模式向正规化、规模化培养的历史性转变。

有研究者提出,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技术在技工学校实现传承的方式。在唐朝官府手工业场中,安排匠人传授技术,对学徒工进行技术培训。按照工种不同,培训时间不等,每季由官府组织考试一次,年终大考一次。[8]有学者全面介绍了徽雕艺术在职业学校的传承方式。“在实习期间,师生朝夕相处,共同切磋技艺;教学中采取‘小先生制’,老生带新生,大家结成一种亲密的‘学友’关系。”[9]有研究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的经历,指出了技能传授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即编制计划、准备工作、组织实施、总结评价,并进一步指出了组织实施包括简介、演示、说明、实践指导、强化巩固五个程序。[10]

(四)大师工作室传承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加快“技能大师工作室”相关研究和制度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将进一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作用,成为我国职业技术传承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目前,“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正在全国迅速展开。在国家层面,2011年启动了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2012年启动建设了1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省市层面,早在2002年,苏州市就率先开展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目前天津、江西、云南等十几个省市先后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给出了专项经费支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在我国遍地开花,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的传承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职业技术传承的困境

学者们依据职业技术传承的要素,主要从传承者、继承者和传承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职业技术传承的困境。

(一)传承主体渐失

有学者认为,受到孔孟文化的影响,我国自古就实施“学而优则仕”的人才录用制度,并且逐渐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观,这使得从事技术工作的匠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使他们得不到社会的重视。[11]久而久之,技术娴熟的匠人越来越少,从而使职业技术传承的主体逐渐消失。

有研究者认为,造成职业技术传承主体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技术传承人的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地位日渐萎缩;二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技术传承人如果仅仅依靠某种传统技能,很难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三是技术传承人的基本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技术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支撑,包括资金、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撑。”[12]

(二)传承后继乏人

对于传统技术来说,专门学习传统技术的人员寥寥无几,而且社会上没有专门培养这些人才的机构。老一辈的师傅虽然手艺高超,但没有传承之人。青年一代的匠人,能够潜心钻研学习的人员少之又少,多为干一时算一时。[13]有研究者认为,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年青人对传统工艺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淡薄。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跟随长辈、师傅学习传统工艺技能。[14]这些都加剧了传统技术后继乏人的局面。

对于现代技术来说,技能人才流失日益严重,这同样导致了关键技术的传承后继乏人。有学者认为,技能人才流失存在四个方面原因。一是观念上的误区。在不少的技术岗位上,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二是机制上的缺乏。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分配上的失衡。与从事科技和管理的人员相比,技术工人在工资福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待遇相差甚远。四是技术等级制度不健全。技术工人完成从初级工到技师的晋升,往往需要经历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使得不少技术工人感到可望不可及。[15]有学者认为,造成高技能人才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企业实施的薪酬制度缺乏科学合理性。因此,为技术工人提供科学合理的薪酬,是留住技能人才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16]

(三)传承方法陈旧

有研究者指出,传统工艺代表了传统的技术方式,而传统技术基本上是以手工为主。在很少的情况下,采用相对简单的机器做辅助,而这些辅助机器大多也都是由手工制作成的。所以,传统工艺基本上等同于手工劳动的创作。[17]

正是由于传统工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传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徒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和体会技术要领;但是这样的传承方法效率低下,培养人数非常有限。家庭作坊是其传承的主要场所,长期下去势必会限制学徒自由与想象的发挥,从而导致他们产生疲倦感和懈怠感。有研究者指出,由于一些传统技术传承的方法单调枯燥、陈旧落后、没有新意,导致了对年轻一代不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难以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18]但是,虽然受到现代技术的强烈影响和冲击,传统技术所沿袭的传承方法也很难实现改变,这从形式上影响了传统技术的传承。

三、职业技术传承的保障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职业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传统技术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与保障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有研究者指出,我国传统工艺大多为民间艺人所掌握,而民间艺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考虑到多种因素,他们都不愿意轻易将技艺外露,这为传统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困难。为此,应自上而下地设立专门组织和研究机构,为研究人员和民间艺人搭建交流的平台,对传统的工艺技术进行全面的整理,这是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基础和前提。[19]目前国内已经成立了部分这样的研究机构,例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贵州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的宗旨是保护、研究、传承贵州各种优秀的少数民族技术,发展目标是建成省级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基地。[20]

(二)保护掌握传统工艺技术的匠人

有学者指出,在传统工艺技术中,很大一部分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掌握要领,这个特点决定了传统工艺技术只能以“师传徒继”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师徒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授的方式,决定了匠人在整个传统工艺技术传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匠师是活的教科书,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要做好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重点保护好这些技能娴熟的匠人。[21]

(三)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传承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技术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学者研究了利用现代技术条件,来实现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包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适度采用机床技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流水线的分工作业流程等等。[22]有学者重点研究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传承,一是利用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好奇和推崇,推动其主动学习技术要领;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技术传承。[2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工艺技术的全过程进行视频录制,然后利用动画对技术过程进行逐步分解,从而详细展示技术要领。这种传承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物理时空限制,使更多的人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技术的精髓。

(四)完善法律保障和资金投入体系

促进职业技术传承的健康持续发展,还必须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有研究者指出,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不同职业技术的不同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使传统技术保护有法可依,依法制止破坏传统技术的行为。[24]有观点认为,应该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多方位的资金来源。首先,做好职业技术传承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将职业技术传承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形式,加大对传统技术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力度。此外,应该拓宽融资渠道,争取社会的资金支持,如设立“传统技术保护基金”等,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来保障和支持职业技术的传承。[25]

四、职业技术传承的展望

总之,随着技能人才短缺状况的日益突出和绝技绝活失传问题的日益加剧,对职业技术传承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近年来,学者们就职业技术传承的方式、困境、保障等问题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研究与探讨,这都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综合分析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还需要在高度、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高度:提高研究定位

对于传统工艺来说,由于大多数的绝技绝活往往具有“不传外姓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随着老一代能工巧匠的逐渐消亡,不少绝技绝活正在逐步失传,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减少。对于现代技术来说,充分发挥能工巧匠在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批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的生产效率和综合素质。因此,对于职业技术传承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技能的传承,需要站在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对职业技术传承做出总体规划和制度设计。这就要求今后的相关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定位,更多的关注 “职业技术传承的制度设计”、“建立职业技术传承的体制机制”等宏观政策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在此也呼吁有关部门,在课题评审和立项过程中,对职业技术传承相关研究课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深度: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强有力的武器。只有在不断完善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下,职业技术传承的实践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职业技术传承作为新时期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和重要研究领域,其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成果属于基于现实问题的“问题—对策”型研究,针对某一特定技术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零星出现的理论研究,其逻辑推理和论证也缺乏说服力,缺少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深入剖析。今后要加大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对于职业技术传承的内涵特征、职业技术传承的机理、职业技术传承的要素、职业技术传承的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大理论层面的探究。

(三)广度:拓展研究领域

就目前职业技术传承相关研究来看,成果总量还不丰富,仅有67篇学术研究成果。其中,探讨传统工艺与技术传承问题的成果有52篇,主要涉及到年画、雕版、炮制、武术、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手工艺等传统技术传承的相关问题,今后对于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技术的传承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而研究现代技术传承问题的成果仅有15篇,仅仅涉及到焊接、模具、印刷、建筑等技术的传承。现代技术传承对于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增强企业乃至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技术传承问题的研究力度。就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涵盖了职业技术传承的现状、传承的方式、传承的困境等内容,而对于职业技术传承的环境、传承的工具、传承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领域,不断丰富职业技术传承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传承的国际比较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从发达国家职业技术传承的先进经验中汲取营养,为我国职业技术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1][2][5][18]车博.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及影响因素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30,31,31,42.

[3][8]张鸯中.简论管子的技术传授和技术训练[J].管子学刊,1991(4):27,28.

[4]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其演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25-26.

[6]陈红斌,张静.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式简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0(3):32.

[7]代谦,李唐.技术传承方式与长期增长[J].经济研究,2010(6):143-144.

[9]李双红.不让绝活成绝唱[J].安徽教育,2010(10):16.

[10]李进.浅议技能传授教学的环节[J].知识经济,2008(2):137.

[11][19][21][25]钟行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保护与传承[J].华中建筑,2009(3):186,187,188,188.

[12]田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制度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0(4):2.

[13]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修缮原则及技术传承[J].建筑,2011(11):28.

[14]文华.白族妇女传统手工技能的传承与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54.

[15][16]董柏宏,孙雁.非常调查:工厂里的绝技传承如何“传”?[J].职业,2010(10):10,9.

[17][22]孙莉.现代技术条件下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18,23.

[20]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44.

[23]吴军.冲突与整合中的传承——教育视野下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3):22.

[24]迟玉玲.文物鉴定技能和传承[N].中国文物报,2006-10-13(8).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技能职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