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兼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05-30 07:44刘文华夏建国
职教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教育

赵 璞 刘文华 夏建国

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面临诸多质疑和阻力,但不论是历史逻辑还是学理逻辑,再抑或是国际视域,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的进程中,技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需要由技术教育发挥人才蓄水池的功用。

一、技术教育:教育类型的社会实在

技术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命题,它还涉及到自身在社会和科技领域的基本判断。何为技术教育,众说纷纭,甚至还有认为技术教育根本不存在甚至可以消亡的论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技术教育的品性作一研判,复显其本来面目,以正技术教育应有之名分,发挥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若要对技术教育的品性进行基本判断,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技术”一词作出阐释。

(一)技术教育的哲学逻辑与范畴

何为技术,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技术在不同的情形下具有不同的涵义。自上世纪初以来,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技术史家都曾尝试从各自领域给技术作出涵义阐释。在此,我们引入哲学中的“三元论”。“三元论”认为,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活动关系:科学活动、工程活动、技术活动。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公众已普遍使用 “科学”、“工程”、“技术”这些术语。“为了不断地改进生产方法,我们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部门同时并进,相互影响,相互提携,决不能有一面偏废”。[1]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它以发现为核心活动,是关于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和理论的学问,是一种规律体系,科学活动形成科学建制;“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2],它以发明为核心活动,是关于人工自然过程的一般机制和原理的学问,是一种工具体系,技术活动形成技术建制;工程以控制自然力为目的,并使事物的性质在装备和机器上发挥效用,它以建造为核心活动,是关于设计建造特定人工自然工程的技术手段与工艺方法的学问,是生产体系,工程活动形成工程建制。

对于教育,有学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教育活动是一种建构性的活动,“是一种以文化,特别是知识和中介在现实中展开的建构性的活动”。这种建构性的活动,一方面以现实的社会文化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另一方面,教育活动本身也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社会文化和知识结构。

因此,结合“三元论”哲学观与教育社会学的论断,我们将以规律体系、科学建制为媒介展开的建构性活动命为科学教育活动——即科学教育;将以生产体系、工程建制为媒介展开的建构性活动命为工程教育活动——即工程教育;而将以工具体系、技术建制为媒介展开的建构性活动命为技术教育活动——即技术教育。[3]

在学术界,不少人会无意中混淆三者的关系。实际上,科学教育主要是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为主,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发现新知识和新规律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同时也兼有应用能力的培养。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工程教育主要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现代技术的综合应用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学生的规划、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工程开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在内容上更具综合性。技术教育主要以科学知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在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如本科层次及以上)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教育在内容上逐渐从经验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向理论技术占据主导地位转变。

(二)职业教育对技术教育的异化

所谓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广义的职业教育有多种定义方式,“凡教育活动而为一种谋生之准备者,皆可名之曰职业教育。上自高等教育机构,如师范学院、医学院或工程学校,下至极低级,为愚钝及低能儿童所设之职业或职工学校,其目的在准备一种极简单呆笨的工作,藉以谋生者,皆为职业教育。”[4]美国学者David Snedden则直截了当提出:“凡预备生活的效能之教育,皆得谓职业教育。”[5]

然而,由于广义的职业教育涉及的领域太广,很难以揭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人们很少采用此概念,我们现在所指的职业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职业教育。对狭义的职业教育,有代表性的界定主要有:一是美国国家辅助职业教育委员会(Commission on National Aid to Vocational Education)对职业教育的界定,其在1914年的报告中指出 “职业教育主要目的在使14岁以上的人们能接受中等程度的训练,使他们在各项职业:工、农、商、各行各业以及需要家政知识的各门职业中,从事有关职业时,效率得以提高。 ”[6]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1984)第9条对职业教育的界定,“职业教育,通常在第二级教育高端(高中阶段)进行,包括普通文化教育、为择定职业所需技能而进行的实践训练,以及相关理论。”[7]从美国国家辅助职业教育委员会和UNESCO对狭义的职业教育的界定内容来看,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阶段,它是一种为未进入高中教育的人顺利就业做准备,为获得某种谋生技能而进行的低层次的技能教育,它主要以培养各种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包括技术工人)为主,是各领域专门人才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广义的职业教育的入门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狭义的职业教育似乎定义为技能教育更合适。因为根据世界各国现行的做法,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即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初级阶段。

而技术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即主要培养技术干部——技术员和技术师为主,当然,在中等阶段也培养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在这个阶段,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是同一涵义的。[8]因为,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几乎所有只需初级技能的职业都和技术有关。但这样说并非就认定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就完全包含在技术教育体系中。在社会各行业中,除技术领域外,还包括科学领域和工程领域,但由于进入这两个领域的门槛比较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可能相对较少,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把狭义的职业教育等同于技术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狭义的职业教育中其“职业”二字与广义的职业更贴近。也正因如此,为了避免对概念的误解,2005年,美国把“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这个名称改为“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并把其“职业与技术教育杂志”更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杂志”。这种改变其目的是从生涯的角度来考虑技术领域职业的发展。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狭义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类型,更遑论广义的职业教育。

二、技术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职教体系由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而受到各方重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提法,站在很高的政治高度,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现代职教体系”并不是一个新有名词,早在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中就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任务。现代职教体系,由三个意群词汇组成:“现代”,非古代、近代,而是“现代”,是“时间”意义;“职教”,即职业教育,而非别的教育类型,是“属性”意义;“体系”,非单一的类型,而是整个职教系统,是“范畴”意义。

(一)现代职教体系蕴含技术教育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和现实使用中,我们都已习惯使用“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但实际上,这个“职业教育”是一个大职教,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职后培训,既包括狭义的职业教育,也包括技术教育。就狭义来说,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它主要负责设备操作,动作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技术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它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这两种类型的人才目前主要由职业教育培养,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包括了技术教育的。虽然从国际经验和学理上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差异迥然,但由于约定俗成的称谓运用甚广,我们可暂且抛离文字之辩。但我们应该明白,当前所提的现代职教体系应该且必须涵盖技术教育,而且,技术教育是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理解:没有技术教育,或者没有发达的技术教育,我国的现代职教体系是不完整的,现代职教体系的目标也不会完全达成。

(二)技术教育对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链接功用

普职沟通是现代职教体系最为难以突破的关键困难之一,其实现路径一直都困扰着我国教育界。实际上,该问题的纠结点在于没有理顺普职沟通的逻辑起点:以往对于普职沟通的思维是“基于层次的类型观”,即把职业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层次。而要真正实现普职沟通的突破,应持“基于类型的层次观”。“基于类型的层次观”即是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类型是前提,层次是后生,职业教育的类型不应成为其层次的决定性因素。故而,我们在谈及教育层次与类型之间关系时,应遵循在类型下谈层次的原则,依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类型特征来构建其自身的层次。而“基于层次的类型观”则是将职业教育定位于某种传统“强势”教育的特定层次,并将这类教育的通用标准比照职业教育。如此一来,职业教育则势必处于“弱势教育”之列,其自身的类型特征亦无法得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普职沟通至多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而将“基于类型的层次观”代之以“基于层次的类型观”,以适合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标准实施评价则可以赋予职业教育以充分的发展空间。而将技术教育作为沟通普职沟通的桥梁,则解决了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的矛盾。

因为,从国际的视野来看,狭义的职业教育还局限于本科层次以下,而技术教育则可达本科层次及以上。因此,技术教育不仅具有大职业教育的身份,而且具有大学教育的地位,将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链桥,是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的。现代职教的基本框架,包括不同层次类别职业教育的基本结构、布局,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相互之间及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技术教育可作为职业教育的范例和自然延伸,与此同时,现代职教体系所倡导的普职沟通(立交桥)也可籍由技术教育来实现。因为,高层次的技术院校(本科)不仅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和技术研究,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普通高等教育,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发展学术型高等教育。因而,对于有志于且有学术研究和探究高深学问潜力的职教学生而言,可以通过技术教育这个跳板,因为职校生直接“跨栏”进入普通高等教育是存在较大难度的。他们可以从接受较低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升级为接受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再由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升级为技术研究型高等教育甚或学术型高等教育。这是职教生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转向”,那么,至其相反方向,普通高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倾向于发展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职业定向型教育。

三、技术教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引擎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自主创新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与技术教育密切相关。

(一)自主创新需要技术教育作为支撑

在一个以技术经济为主导的世界,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20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依靠物美价廉畅销全球,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制造、台湾制造迅速崛起,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开始了印尼制造和泰国制造时代,随后世界进入到了中国制造的时代。然而,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一个基本的规律:如果不能实现自己产业的成功转型,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并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才能确保自己的增长优势。作为一个技术驱动的全球经济体,一个国家的技术储备和核心技术的掌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虚假繁荣的背后体现的是核心技术的缺失,综合竞争力的低下。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2010-2011)》(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储备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总排名在138个国家和地区中是78位,而可用的最新技术更是排名94位,即使与我们认为发展水平比我国要差的印度比也要低得多,具体情况见下表所示。

从下表可以看出,由于缺乏技术储备和最新的技术,“中国制造”大多是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比如衬衫、皮鞋、彩电、冰箱等,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强大的技术储备和掌握核心技术,其制造业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如数控机床、高科技重型机械设备等等。因此,发达国家不断扩大高技术出口,将加工组装等低利润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同时,却始终占据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

表1 中国与部分国家或地区在技术储备(Technological Readiness)方面的比较

从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的经验来看,人才、创新、投入是制造业的三大“法宝”,这其中人才又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当前技术革命的大部分发现是由有高级学位的人作出的。后工业技术革命取决于大学。大学对日渐增多的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这些人是公司雇来开发、维护和革新尖端技术和产品的。”[9]但这种大学实施不是普通的基础科学教育或者纯粹的工程教育,而是专门的技术教育,这是因为:“技术和科学都是竞争性很强的涉及研究工作的活动,在今天,通常只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人才能够进入技术圈。”[10]尽管在教育实践中,基础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实际活动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值得加以探究。”[11]

因此,发展技术教育,特别是面对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处于高端的主要法宝。有了针对性的教育,就能培养适应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有了人才,就不愁没有雄厚的创新实力;有了优秀的人才和创新机制,就能不断培育出领先的技术。总之,要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技术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足够适用的技术型人才是首先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

(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需要技术教育作为保障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来料加工的方式来获取有限的利润,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缺乏生命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以劳动力、资源消耗和资本消耗的生产方式,转向以高新技术武装产业,实现产业链的价值升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而这一切都需要技术教育作为保障。

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方面是要利用高新技术的优势,实现产业能级的提升、产业链的价值升值。当代以高科技为中心的科学技术革命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对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具有不同特点、性质生产力的历史类型。当劳动者的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成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时候,形成了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力,这个时期的产业类型也称之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当资本成为形成生产力主导因素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密集型的生产力,这个时期的产业类型也称之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着生产力的各种构成要素,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力,并逐步发展成以技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因此当代的产业类型也称之为高新技术产业(含以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其能级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如在我国的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建筑业和建材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中,由于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作为“工业之母”的制造业更为落后,因此,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高层次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任务。

产业能级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劳动方式。首先,在高技术条件下,人们将更多地依靠智力和知识进行劳动,不但用机器,而且通过电子计算机的通讯技术,逐渐代替了一部分脑力劳动,使得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加主要靠知识来创造社会财富。其次,劳动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劳动过程趋向于简单化、分散化,即在强调大团队基础上更精细的专业分工协作。因此,科技进步促进了“用脑生产”方式的根本革新,工人“干”得少了,“想”得多了,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纵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随着高新技术渗透至产业的各个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

因此,现阶段就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现状和人才的储备现状来看,没有发达的、不同层次的专业性技术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大批技术队伍和熟练劳动者队伍,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能级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1][2]钱学森.论技术科学[J].科学通报,1957(3).

[3]刘晓保.技术学科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97.

[4]中国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M].正中书局,1966:1.

[5][6]陈寿光.各国职业教育制度[M].商务印书馆(中国台湾),1965:8,8.

[7]严雪怡.再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74.

[8]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43.

[9][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10][11][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得·多恩著.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王鸣阳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23.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