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89)
科技、创新与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提出了2020 年人才发展的目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宏观层面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晰,微观层面的经济体则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对科技人才的培训。从理论上说,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考虑不同受训者的特点与需求;二是尊重客观的人类学习原理;三是提高培训效率,使学习结果能够尽可能地在工作中得到应用。笔者将就第一个方面,即青年科技人才培训的意愿与特点的实证调查予以分析,并根据这些特点对如何更好地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培训的效率提出建议。
笔者选取北京、上海、山东、陕西四省市共15 家高科技企业20 世纪80 年代出生的青年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发放748 份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100%,没有无效问卷。问卷分为基本资料与培训意愿两个部分,其中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培训意愿部分就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培训的客观要求、参加培训的主观目的、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希望采用的培训形式几个方面设计了问题。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 分析。由于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样本选取方式,文中所指青年科技人才培训意愿的特征均以参与调查青年为标的,仅作为探索性研究提供参考①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笔者的调查。。
在“认为成才的关键因素”中,“自身素质”“机遇”与“领导培养”为认同人数②采用多选题的形式,一道题可以选择1 -3 个选项,因此,各选项认同人数的比重之和可以超过100%。最高的前三位,分别占到总人数的78.3%、59.5%和47.9%。认同人数低于10%的选项为“家庭背景”和“学历提高”。成长成才是每个青年人的自身需求,参加调查的青年在成长成才的因素认识上比较正面和积极。在所有的选项中,“自身素质”的认可人数达到78.3%,超过排位第二的因素近二十个百分点。虽然外因,如好的运气、领导栽培、家庭背景等也占一定比重,但青年人更加相信内因的主导性。正是因为他们相信自身素质过硬才能成才,所以才会主动地寻求可以提升自身素质的各种培训。参加培训是青年科技人才成才的客观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调查的青年对于学历在个人成才方面的重要性并不十分认同,这提醒我们在培训时需要慎重对待培训与学历教育。
在“参加培训的主观目的”中,认同人数最多的是“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86.4%),其次是“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57.2%),然后是“提高道德修养与知识水平”(40.6%)。而认同人数低于10%的选项为“领导安排”与“没有特别目的”。可见,对于青年科技人才来说,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非常明确,他们认为,参加培训一定要达到某种目的,要么是在短期可以胜任工作,要么是为了实现自我提升以便将来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一旦他们认为培训不能实现这些目的时,则他们很少会参加培训。此外,这些青年人在参加培训方面显示出高度的主动性,是否参与培训更多地是由他们自己决定而非由领导主导。
在“希望获得的培训”方面,认同人数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分别占总人数的75.1%、60.8%和45.7%,此外,“英语”所占比重也较高,达到40.2%。青年科技人才对“专业”、“职业”培训项目的选择体现了他们高度务实、忠于专业的精神。而相当一部分青年科技人才还选择了“管理”与“英语”,则反映了青年科技人才追求职业生涯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诉求。
在“希望采用的培训形式”方面,认同人数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分享小组”“集中读书俱乐部”“自学与集中辅导讨论”,分别占总人数的35.4%、33.4%和27.8%。认同人数比重低于10%的是“收听收看音像辅导资料”(9.1%)、“结合工作进行专题研究”(8.3%)。此外,“读书活动”(11%)与“素质拓展”(11.8%)所占比重也比较低。
青年科技人才对培训形式的偏好反映出80 后出生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培训上的三个特点:第一,比较注重学习后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享,相信组织学习的效果强于个人学习,群体培训优于个体培训。在其所偏好的3 种培训形式中,全部为群体培训。此外,同样是读书,集中的读书俱乐部与独立阅读的偏好程度差距极大,这反映了青年科技人才对群体培训的偏好。第二,和我们的认知反差较大,一般认为,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因其多样性和丰富的画面表现力应该深受年轻人的欢迎,然而在调查中,80 后科技人才并没有对音像辅导这类多媒体培训活动有明显的偏好,这一方面强调了第一个特点,即他们更愿意与人交流,而不是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屏幕;另一方面可能暗示单纯的音像辅导在培训过程中缺少交流讨论环节的设计,从而让他们觉得收获不大。第三,素质拓展类培训活动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活动,通常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团队合作意识、自我挑战等为目的,由于其户外性、游戏性而广受欢迎。然而,在此次调查中,素质拓展并不是青年科技人才所偏好的培训项目,他们更喜欢安静地接受传统形式的培训。
此次调查按照年龄阶段与文化程度两个指标对被调查对象分别进行了亚群体划分①调查实际按照多个指标进行了亚群体的划分,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此两项指标划分的亚群体特征最为明显,故本文只选取这两个亚群体特征进行呈现。。其中“年龄阶段”将被调查对象分为1980—1984 年出生和1985—1989 年出生两个亚群体,分别占到总人数的50.1%、49.9%,为方便表达,以下简称80 后和85 后。“文化程度”将被调查对象分为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四个亚群体,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2.6%、46%、39.2% 和2.3%。由于此次调查博士人数仅为17 人,因此将其与硕士合并,最终分为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及以上三个亚群体。
尽管青年科技人才整体上均认同“自身素质”“机遇”与“领导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以及不太认可“学历”对成才的意义,但80 后与85 后在这种认同的程度上又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别②由于采用多选题的形式,不能对显著性进行检验。。
在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方面,80 后认为领导培养重要的仅为44.8%,但85 后则高达50.9%;此外,80 后认为学历对成长重要的为10.7%,85 后这一比例则更低,仅为5.6%。因此,相比80 后而言,85 后更加强调领导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对学历更为轻视。这种对比给预测培训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些信息。在未来的培训中,由于青年员工更加依赖领导,因此在培训中应该适当地增加领导的参与度。然而,在对学历与年龄阶段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学历与年龄阶段呈现显著的相关性(p=0.000),85 后硕博比例显著高于80 后,因此85 后更轻视学历的看法也可能因为他们本身学历就比较高,不需要通过培训获得更高的学历。
与80 后相比,85 后参加培训的随意性以及被动性(在单位安排下参加培训)更明显,85 后参加由领导安排与没有特别目的培训比例比80 后高出2.6%,但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道德修养及知识水平的意愿则明显弱化,80 后希望通过培训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比例为48.5%,但85 后这一比例只有32.7%。因此,在未来的培训中,能力为本的培养特征必须更加突出,简单的知识灌输或者道德教化型培训的市场将进一步缩小。
85 后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弱于80 后,尤其是在以资格考试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
图1 年龄分组与培训内容需求的关系
80 后在最受欢迎的三种培训方式中更偏好分享小组,占比37.3%;而85 后则明显偏好集中的读书俱乐部,占比37%,高出80 后7.1 个百分点。分享小组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心情,培养人际理解、倾听与沟通技能的培训,注重情感交流,而集中的读书俱乐部则几乎不涉及个人情感,以明确的、与培训对象无关的书籍主题为讨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5 后更高的防御心理。此外,虽然青年科技人才对各种培训方式有好恶之分,但85 后的好恶程度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培训形式在未来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训在形式设计上要尽可能采用群体学习的方式,同时要给予他们安全感。
调查发现,学历层次较低的大专、本科青年科技人才虽然不认为学历是个人成才的关键因素,但他们对于学历的要求明显高于硕士和博士。在此项调查中,大专以下认可学历对成才重要性的比例为18.1%,大大高于本科的11%以及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的1.9%。学历教育型的培训对于硕博的意义不大,但对于本、专科的青年科技人才来说,则不能忽略对学历的提高。
就参加培训的主观目的而言,大专以下学历的青年科技人才相比其他学历层次的人才更强调知识水平的提升,此项调查数据显示,大专以下学历人才希望通过培训提高道德与知识的比例高达55.3%,相比本科的40.1%以及硕博的36.8%要高出不少。对他们而言,知识的积累不够丰富是自我提升的主要瓶颈。而对于本、硕、博而言,他们工作导向的培训目的则表现得比大专学历的人才明显很多,高学历人才接受了正统的大学教育,知识积累相对丰富,但他们欠缺包含丰富知识的工作技能,因此,如何将知识与工作联系起来成为他们自我提升的瓶颈。
就对培训内容的需求而言,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与科研生产直接相关的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大专高于本、硕、博。例如,在专业知识需求方面,大专比例为79.8%,而本科仅为72.4%。而对英语及管理技能等与管理直接相关的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则本、硕、博高于大专。例如,在管理技能需求方面,本科生最高,为52.3%;硕博其次,为42.3%;而最低的大专生则仅为33%。这说明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本、硕、博学历的青年科技人才除了有纵向的专业内的成长期望外,也有寻求横向的向管理方向发展的期望。值得注意的是,本科学历人才对与管理相关的培训内容需求程度强于硕博(数据同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历越高的科技人才对于专业的认同度也越高。大专学历的人才忠于本专业是因为无法横向发展,因而是被动的;硕博学历的人才忠于本专业则是高度的专业认同,因而是主动的。
就培训形式而言,大专学历相对更加喜欢素质拓展类活动;而硕博学历相对喜欢课堂内的学习,但相对最为反感观看音像视频;本科学历人才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宽容。
图2 文化程度与培训形式需求的关系
总体看来,不同学历的培训意愿差距很大,学历越高,在培训中越重视多种能力的提升,学历越低则越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学历的提高。本科对管理技能的偏好,明显高于其他学历层次。
单位是培训的出资方,在培训人选、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往往会以单位的发展战略为导向,员工只能被动接受培训。这种粗暴的培训安排短期看可能是便于管理的,但对单位的长远发展不利,对员工的个人发展也不利。用人单位应当树立培训的需求导向思维,在围绕自身战略时兼顾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有用、愿意再学,这样培训才能更好地实现迁移效用,也才能使用人单位真正受益。
(1)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培训的目的性强,比较务实,这就要求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他们的工作,多安排一些切实有用的专业性培训,拒绝那些听起来很美但没有实质内容的培训。(2)虽然素质拓展类培训非常时尚,但对于青年科技人才而言,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青年科技人才更需要的是团队内的意见交流与分享。企业可以考虑定期组织部门内的研讨会而取代外部培训,这既能节省不必要的培训支出,又能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的偏好,还能增进部门内的人际交流。(3)尽可能地安排团体性的培训活动,避免每次只挑选一两个员工参加培训。从调查结果看,青年科技人才普遍偏好群体性的学习,虽然每次选择少数员工参加培训能减少对工作的冲击,但效果欠佳。企业需要在学习效果与工作冲突间进行权衡,建议一次参加培训的员工数以既能形成交流群体又不会对工作造成过大影响为宜。
企业员工的构成经常变化,不同的员工群体对培训的偏好是不同的。此次调查揭示了青年科技人才中80 后与85 后以及不同学历的青年科技人才不同的培训需求。因此,企业可以预测一段时间后员工的年龄与学历构成情况,对培训的形式、内容进行合理规划。
对于85 后占比高的企业,需要在培训中更多地加入领导者元素。例如,可由领导发起一项培训,由领导在培训开始或结束时发表演讲,领导可以作为培训师授课,领导更应注重平时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等。此外,由于85 后对培训内容的兴趣普遍较80 后低,需要注意激发他们接受培训的兴趣。对于本、专科学历员工占比高的企业,要考虑将培训与学历提升挂钩,在培训内容选择上要以知识为主。对于本科学历员工占比高的企业可以适当增加管理类培训课程。
从调查结果看,青年科技人才对道德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年龄越小越不重视以及学历越高越不重视的特点。如果唯需求决定论,则企业可以放弃道德教育。但是,众所周知,道德约束力除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的监督成本外,员工拥有高尚的道德还有很多好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从企业的培训体系中被删除。结合青年科技人才对培训形式的偏好,建议企业通过倡导阅读道德案例书籍、开展集中读书交流活动的方式来对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培训。
总之,青年科技人才培训是涉及中国科技、创新与人才的事业,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之。而科学的态度就是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此次调查由于采用非概率抽样,只能作为探索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青年科技人才培训意愿的现状,它的结论还有待更为严谨的科学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