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迪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450044)
“文化自觉”是文化学和社会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由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首次提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可见,文化自觉指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三个方面。文化自觉,既包括物质文化的自觉,也包括制度文化的自觉和精神文化的自觉。个人范畴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之中,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而且体现在对当地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关切和贡献之中。
近年来,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贬低与放弃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顶礼膜拜的危险倾向。他们不乐意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厌恶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抱着仅仅为完成学业任务或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了解、不践行,反映了文化自觉教育的不足。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只有清楚地把握民族文化的底蕴与历史,才能谋求民族复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民族、对历史、对未来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外在培养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诉求,共同增强文化生命力,激发文化创造力。因而,高校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促进文化发展,勇担发展先进文化的急先锋,自觉用先进文化领导思潮发展,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对河南省5 所高校(郑州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近三百名学生进行了关于以文化自觉为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问卷调查,涉及英语教育、数学统计等7 个系别,涵盖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其中男生159 人,女生123 人,以期观察目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际认可程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对思想政治课程比较感兴趣(占45%)和不太感兴趣的(占37.6%)的占主流,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仍待提高。对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最主要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最多,有156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5.3%,其他原因依次是考研需要、老师讲授生动、思想政治课理论的感召力等,表明推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因仍为自身内动力,外在因素没有发挥出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另外,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程对提升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见表1),这打破了人们一般认为的90 后学生奉行物质主义的错误观点,体现出90 后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认知有所提高。
表1 学习思想政治课对将来职业规划与发展的作用(N=282)
大学生对于学习专业课程和公共政治课程偏爱程度的相关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282 名学生中,比较喜爱上专业课的有126 人(占44.7%),两者一样喜欢的有89 人(31.6%),喜爱公共政治课程的有48 人(占17%),都不喜欢的有19 人(占6.7%),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喜爱程度略高于公共政治课程。同时,调查表明,公共政治课程的喜爱率较往年有所提高,没有明确区分公共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偏爱程度的学生比例较往年大幅度上升。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持肯定或期待进一步提高的态度,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困境。随着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形式,把握大学生的需求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对于最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很多学生选择了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看电教片以及社会实践等,暴露出目前尽管国家对于公共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要求,但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走过场的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如何将课本知识、课堂教学很好地与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起来,关注需求,注重实效,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贯穿其中,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除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以外,还必须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如何,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2]。有关调查表明,49.6%的学生是通过听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还有28.4%的学生完全是靠考前突击来完成的;93.6%的学生认为学生的态度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会产生影响。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反思仍显不足。
高校经常组织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调查显示,59.6%的学生对这些活动非常熟悉并亲自参加,20.6%的学生经常参加,19.8%的学生从未参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主题活动有所了解,但参与频次不高。对于已经开展的校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尤其是专题讲座,学生普遍反映专业性太强,缺乏兴趣(占39.7%),同时24.8%的学生表示希望听到高层次、高水平的报告,还有20.9%的学生表示时间安排不合理、不方便参加。高校开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既不能曲高和寡,又要关注前沿问题。邀请优秀的教师、学者给广大师生献上丰盛的精神大餐,成为大学生的共同愿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调动得更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开展教育的内在驱动力、文化自觉性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对河南省5 所高校的18 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等进行了关于以文化自觉为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调查。
调查表明,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较清晰的教育目标,把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部分教师即使出现了动力不足的现象,也都能较好地发扬职业精神。实际工作中,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辅导员配套机制上仍有很多地方没有落到实处。部分高校存在重视专业建设、忽视公共政治课程的错误倾向,甚至出现了压缩公共政治课程学时、视公共课政治课为“鸡肋”的现象,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尴尬境遇。
调查中,44.4%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工作状态基本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22.2%的教师认为没有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仅有11.1%的教师认为完全实现了职业理想。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目标,但遇到了一定的发展困惑。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了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需求,帮助他们扫清障碍,才能为后续的教学辅导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信心,是使大学生将外在思想教育转化为内在文化自觉的重要条件。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环境、学生思想变化的日趋复杂,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充满信心和不自信的人数基本持平(见表2),暴露出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提升教育效果底气不足的问题。
表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态度(N=18)
调查中,超过半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本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优化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思想转化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到自身的思想中去,并增强转化效果的持久性。但在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学生人数较多,而辅导员日常事务琐碎,两者的交叉点不多,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都希望能够定期给自己补充学科前沿知识或实际管理经验。
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认为提升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两条途径依次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这与学生的看法一致。对于“除提高德育课(就业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外,提高德育课(就业指导)教学实效亟待采取哪些措施”,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选择也与学生的选择一致:选择最多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大家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有15 人,占83%;其次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12 人,占67%。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认知一致表明,目前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师生双方都不满意。
访谈中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表示,必修的思想政治公共课程和丰富的专业课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长的人才。优良的品德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每一位学子都应当具备拼搏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诚信履职精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成为专任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等的共同任务。提高德育的教学实效,应当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从爱校、爱国的点滴小事做起,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较强,他们渴求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方面来看,应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形式,使他们走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是为了获得学分的误区,明确在社会思潮激荡、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觉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超越了具体技能、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也是在高校校园中摒弃马克思主义缺失论、文化精神荒芜论的重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文化自觉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树立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学习、努力汲取和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立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国内与国外、历史与当代的各种问题,立志成为兼具科技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和与学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向人们传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意识到自身的文化特性,在传承文化方面率先垂范,体现出应有的文化自觉,履行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中的使命和责任;其次应具备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气,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提升知识含量,加强自身文化积淀,同时要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口吻、平凡的事例、平实的风格面对学生,注重分析现实和引导思想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如组织参观体现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及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创造文化实践机会,通过实践体验培养文化自觉。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还包括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否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展进步的良性机制等。通常高校更注重学校学科特色的发展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部分院系以“完成任务”“国家硬性规定”为由,敷衍对待思想政治课教学,在资金匹配、教师职称晋升、考察培训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当做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部、辅导员、党团委的任务,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缺乏制度规范与奖惩措施,挫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打造高校优良的文化自觉制度资源,是指在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规章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形成专职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的联动机制和问责机制,奠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制度基础;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获得平等待遇,在职业发展上享有进步空间,在薪资报酬上明确奖惩措施。高校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科研、管理一系列制度建设,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解决教育者面临的困境;广纳贤才,创建优良的人才发展机制,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展的绿色通道;狠抓课程建设,健全文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让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向并且真正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载体。在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同时,高校应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既能心情愉悦,又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文化自觉的文化资源除中华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以外,还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管理文化、校园群体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等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校徽、校训、校歌、校报都是展现高校精神风貌的文化资源;一草一木皆风景,一处一景皆文化,高校的基础设施、场馆设计都能体现德育的文化品位;很多高校组织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组织了“1088 精品团日活动”“体院大讲堂”“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端午”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组织开展的特色体育竞赛、青年志愿活动、科技文化节、党团培训课程等,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展现校风校貌,提高修养、陶冶情操,逐渐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挖掘校园内感人事件背后蕴含的教育意义,体现和弘扬人文关怀,加大宣传力度,寓情于境、寓情于教,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3 期。
[2]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载《思想理论教育》,2012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