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人文思考

2014-05-30 23:02徐露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人文教育途径

徐露萍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学中存在的只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承教育而失去对学生的人文呵护的科学教育,重新反思了作为文化的科学涵义及其教育价值, 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本文从科学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等四方面谈了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教育;科学教学;途径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和人文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创新的。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观念逐渐形成的阶段,故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发展认知能力,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更主要的是通过课程文化的浸润和陶冶,培植人文精神,促进人格完善,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学者徐葆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就两个极端而言,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可能会造就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缺乏态度、方法、价值、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导致学生对学科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素养的缺乏,不仅难以应对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道德风尚等现有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因科技的负面作用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如原子能,可以用作医疗、能源,也可以杀伤人类。生物工程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也向人类的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学习CO2的种种用途时,不要忘记,空气中CO2浓度的增大,会导致温室效应,它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严重的影响,威胁着整个人类。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整合,培养兼有科学和人文双重素养的人才,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仍存在着过分强调升学的需要,人为地将教书与育人剥离。“月考”、“单元考”接踵不断,学生整天淹没在题海之中,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再反思社会上出现的信仰丧失、精神颓废、道德滑坡、行为失控、沉迷网络和游手好闲等现象,不能不使我们感觉到教育的功利性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明显处于失衡状态,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寻找失落的“人”,“先成人后成才”成为本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脊梁。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树立“大科学”的理念,克服人文精神培养只能由人文学科来承担的陈旧思想,主动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二、科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途径

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天性,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加强科学发展史教育,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动力

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是无数科学家经过千辛万苦的探索才得来的,期间凝聚了科学家们的心血和汗水,包含着科学家们的成功和失败,倾注着科学家们的痛苦和欢乐。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恰当的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以氧气的发现史为例,最先制得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的是瑞典化学家舍勒,之后,普利斯特利使用大凸透镜加热汞锻灰(氧化汞)的方法,也制得了氧气,遗憾的是他们二人却为“燃素说”所束缚,结果把这一绝好机会拱手让给了拉瓦锡, 而拉瓦锡则以同代人无法比拟的勇气和批判精神,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研究,彻底推翻了“燃素说”,创立了“燃烧氧化说”。拉瓦锡一生虽然没有发明过什么新化合物和新化学反应,但他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他杰出的天才表现在他能看到旧理论的主要弱点,并能把有用的事实和更正确、更全面的新理论结合起来。

另外如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做历时五年的环球科学旅行,仔细地观察了所到各处的地质矿物和生物类型,深入比较了化石动物和现存动物的相互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事。通过这些科学活动,达尔文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论观点;亚历山大·弗莱明,能仔细观察,从而从熟悉事物中揭开新的秘密,发现了青霉菌的功能;诺贝尔为了探索炸药之谜,置自己生死于不顾,尽管被炸得鲜血淋漓,但却为实验的成功而狂呼;门捷列夫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它本身的规律,建立了元素周期表;卢瑟福师徒几代人的努力,建立了原子结构模型;I=U/R这个看似简单的公式耗费了科学家多少的心血;伽利略为宣传日心说,多次受到教会迫害……

老师给学生讲解这些故事会使学生懂得任何科学的发现背后都是认真和艰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揭示科学发现、发明的过程,让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而且通过过程的学习掌握方法,从“发明创造”中体现科学人文精神。

2.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信心

我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墨经》早在2400年前就较详细记述了力学、光学、物质结构的论述而《考工论》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及惯性,《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构的应用,《梦溪笔谈》、《论衡》、《齐民要术》、《太平广记》中有关论述都在世界遥遥领先。墨家比阿基米德早200多年知道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无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近现代的“侯氏制碱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技术、一箭多星技术,超导体研制方面等等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足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976年,华裔科学家丁肇中登上诺贝尔授奖台,力排美国政府的阻挠,用汉语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2000多来宾为之震动。这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问世以来,中国人民的语言第一次在诺贝尔授奖台上响起,他要在这科学圣坛上抒发中华民族子孙的自豪感。

通过对我国的国情教育让学生看到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既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又看到我国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危机感,提高学生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理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增强其学习科学、学好科学的使命感。

3.挖掘科学教科书中的美学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人类价值追求的目标来看,科学也是人类最高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载体。科学不仅以求真、求实为其使命,而且以臻善、达美为其意境。科学文化不仅可以用于完善与美化生活,而且还如爱因斯坦所说:“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 那是一种十分壮丽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对科学本身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真善美与自由的追求,也是完整的科学教育的真谛之所在。科学中处处存在的美,只要我们潜心去挖掘,就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学资源。

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表达式上的简练、准确,体现了简单美;质量守恒、物态变化、裂变和聚变、单摆的等时性、电磁感应线体现了对称美;海市蜃楼,光的色散,红、黄、蓝三原色组成了万紫千红的各种颜色给物理学美谱写了神奇美;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则呈现了物理学中的和谐美。

化学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那火星四射的壮丽场景,无水硫酸铜加水后那蓝色显现的神奇一幕等,这些奇特的现象组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这是科学现象之美;金刚石的晶莹华贵,红蓝绿宝石的夺目光彩,无色水晶的无遐透明……这是化学的形态美;化学用语形式简明、内涵丰富、书写方便。例如“CO2”表示二氧化碳;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还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所构成;表示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还能表示出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3∶8,这是化学用语之美;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排列,则显示了良好的简洁性,和谐性和预见性,这是化学理论之美;课堂中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流畅的装置设计,教师的规范操作,它的严谨、准确、有序,这是化学实验之美。

生物学中可以渗透审美教育的内容也很多,其一是自然美,生物的形态、色彩、声音、运动等无不表现为一种自然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何等灿烂的色彩美。虎啸狮吼、黄鹂鸣柳、夏蝉亮喉则构成了自然的听觉美。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蛙的跃、鹰的翔构成了形体和力量相结合的运动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每片叶子都很美,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引伸至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也都很美, 教育学生要学会欣赏自己,从而提高自信心。其二是和谐美,和谐是一种美,是人们思想感情最容易接受的美,生物学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和谐的法则。“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了多么引人入胜的和谐统一之美,同时也引导着同学们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努力的使命感。

开展美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激励学生以美为向导去创造生活,开拓未来。

4.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会在无形当中以其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更会有意无意地将人文思想体现于教学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绝不是可以在教学中刻意模仿或制造的。

教师治学时的严谨求实、开展美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开展美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苦勤奋,教学时的一丝不苟、锐意创新,与人交往时的谦虚诚恳、团结合作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身的精神来影响学生,从而使教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融相通的,而不是对立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洁.浅谈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文化教育,2006,5

[2]董承炎.人文教育及物理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若干问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周鸿.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补性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王会珍.中学理科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精神,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

[5]徐利治.科学文化人与审美意识.数学教育学报,1997.1

[6]蔡民.论生物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当代教育论坛,2005.6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人文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