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4-05-29 09:56刘占祥詹凯
人民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

刘占祥 詹凯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参与思想。其中,物质利益诉求是政治参与的内在驱动因素,无产阶级最彻底的革命性使其政治参与程度高于其他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参与的实践运作形式,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参与的基本目标指向。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参与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 参与式民主 民主政治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在其代表性著作《政治学》中就有关于政治参与思想的论述,他认为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天赋权利,参与城邦管理是符合正义的方式。参与是评判一个政体民主程度的标准之一,政治参与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日益体现出重要性和独特性。此后,许多政治学家对此进行了阐述。在众多学者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论述参与民主,但他们的民主政治理论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参与思想。新时期,我国正在积极倡导“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并结合国情加以借鉴,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参与思想给予足够的重视,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内容、原则和目标等主要方面均有相关论述。在一些重要观点上形成的一致认识有:马克思肯定并重视物质利益在政治参与中发挥的驱动作用,而不是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旧哲学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以最广大的无产阶级为主体,从根本上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参与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政治参与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的丰富内涵

物质利益诉求是政治参与的内在驱动因素。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剖析政治参与的动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了保证生存,人类首先需要解决吃、喝、住、穿等基本的需要问题。由此可见,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便成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们开始从事生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人与人之间也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利益关系。“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②在各种利益关系中,经济利益是基础,“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③,政治参与作为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利益这一基础来决定的。

人们参与政治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个人参与能力、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心理结构等等,但马克思认为首要因素是经济利益。因自身物质利益受损而参与政治活动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由于采取政治参与行为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人们发生政治参与行为的基本动因。

无产阶级的政治参与程度高于其他阶级。在一定意义上,利益冲突的程度决定了政治参与行为的强度和频率。个人因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发生政治参与行为,无论是参与的前提还是参与的过程都会面临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现实问题。利益冲突和矛盾加大,相应的,参与的行动也就越广泛和深化。

各种政治参与活动都是不同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因为政治冲突本质上是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之间对利益的争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这是由于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广泛的代表性所决定的,也是机器和大工业发展以及交通工具发达的必然结果,更是无产阶级内部利益逐渐趋向一致,他们联合起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其“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⑤。无产阶级是历史上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其参与的程度和水平,都远远超过其他阶级。因而,研究政治参与,离不开对无产阶级本身的定位与认识。

工人阶级执掌政权是政治参与的实践运作形式。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执掌政权的首次伟大尝试,是马克思论著中政治参与的典型代表,马克思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一方面,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巴黎公社与以往的革命不同之处在于,以国家本身为革命对象,“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而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的行动”⑥。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靠社会供养又妨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寄生赘瘤”,而巴黎公社的任务是将国家所占有的力量归还给社会有机体,破除国家政权的压迫性质,“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⑦。马克思还指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在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也“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压迫人、剥削人的社会现状,只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广大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阶级社会压迫人的发展的问题才能解决,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互为促进、互为前提的关系,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是马克思矢志不渝的追求,这也是马克思政治参与思想的目标导向。

另一方面,民族的统一性也由公社体制予以保证,“即消灭以民族统一的体现者自居同时却脱离民族、凌驾于民族之上的国家政权。”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使得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的阶级基础荡然无存,进而促进民族的统一和共同发展。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剥削和私有制为前提,客观上也削弱了并最终消灭民族分裂的民族对立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根源。从一国范围内扩展到更广泛的国际范围内,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的根源被消除,民族的统一性才能真正体现并得到确实的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参与的基本目标指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各项活动中,其基本的目标指向就是掌握权力和维护权利,成为国家和政府的主人。分析文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民群众政治參与的目标指向有如下特点: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以取消公职人员的特权为基本措施。公职人员由普选产生,接受人民的监督,随时可以罢免,并且“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⑩。公职人员不再是社会中的特权等级,而是回归到社会公仆的职责本位。取消特权等级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体现,有效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管理有赖于公职人员复归管理本位,切实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需求。

第二,普遍选举权的实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政治参与和选举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同时出现,无论是历次争取选举权利的斗争、运动还是行使选举权利从事政治活动的行为、举措,都表明选举权利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巴黎公社推行普选制,公社的委员都是经过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由此保证公职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非特权性。而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更应强调这一点。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享有普遍的选举权利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目标之一。

第三,人民当家作主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组织形式为依托。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巴黎社会上不同群体、不同阶级的人都把公社看成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表明公社在巴黎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形式。在马克思的政治参与观里,最广大的无产阶级通过掌握国家政权实现最广泛的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依托的正是这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组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政治组织的广泛代表性不仅体现为在一国范围内能代表众多的社会群体和阶级力量,还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公社“另一方面,它作为工人的政府,作为劳动解放的勇敢斗士,同时又具有十足国际的性质”。政治组织的广泛代表性既要体现国内民主力量的充分代表又要体现更广范围的统一联合。

对我国建设参与式民主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马克思政治参与思想主要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政治参与,但在其论著中蕴含丰富的政治参与理论。马克思的政治参与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参与式民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价值,对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参与民主的基本前提。通过对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历来重视群众的活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资产阶级英雄史观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我们才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建设社会主义参与民主,其基本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而非社会精英分子和团体的参与。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政治体制的运作和管理之中,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参与式民主形成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基本框架内,能较好地体现人民民主本质的政治制度模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体现。可见,参与式民主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契合是基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而得以实现的,其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中有较为深刻的阐释。

培育公民理性参与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参与民主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公民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然而,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但其中不乏一些误导性的信息。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稳定,加强监督和引导自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进而让有序参与意识成为我国新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

笔者认为,一个社会理性的政治参与应该是有序的,即公民在当前政策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权威并没有受损,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这一模式不仅是社会成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之一。

此外,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关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这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前文中,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中对利益的分析,这也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得公众的利益诉求能够规范畅通地表达,妥善化解因沟通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冲突,从而推进社会不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和提高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参与民主的重要着力点。加强社会主义参与民主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参与和民主的实现。在前文中,我们已多次提出,要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并在有序参与的框架内实现社会各个群体利益的表达和实现,尤其是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任何以实现社会多元化发展为由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的行为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参与民主的前提;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构建制度化参与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参与式民主的现实选择。有序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要有一系列政治参与的制度为支撑。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证政治制度化或者有序政治参与的内涵、条件以及措施等,但他在以《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为代表的政治性论著中对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给与了充分的关注,在对无序化的政治参与的批判分析中体现了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性。例如,在对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评价中,马克思指出,二月革命原先的目标是选举改革,但是后来演进到引起实际冲突的时候,“每个政党都按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共和国”,无产阶级宣布成立的“社会共和国”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并不相符;同时,所有在二月革命中发挥过作用的阶级力量都在临时政府里取得一定的位置,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表面上的协调同社会各个成分的严重的彼此背离相混杂”,这为后来革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在对波拿巴政变的分析中,马克思虽没有提及制度化问题,但其隐含的思想是应该确立一种有效的政治制度形式以保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不被其他反动力量窃取。

近年来,有序政治参与日益受到重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所提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这表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要实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除了需要营造参与氛围,设立明确的政策导向外,还需要完善各项制度,这不仅是我国建设民主政治的内在保障,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当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制度形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从而推进我们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向着更加规范与有效的方向迈进。

(作者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5页。

④⑤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第40页,第53页,第476页,第477页。

⑥⑦⑨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3页,第195页,第156页,第154页,第162页。

責编/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探讨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西方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陈独秀早期政党思想转变之原因探析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研究
参与型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政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