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
2013年,国人常犯的十大语文差错有哪些?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于12月24日对此进行了盘点。这十大语文差错主要来源于热点社会新闻事件,其中包括“棱镜门”、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高考等。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既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新华网12月25日)
每年发布一次“十大语文差错”,对许多人来讲是很伤面子的事。就连2013年很火的、能够勾起无数人书写回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被挑出了使用错别字的问题,这着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但是,《咬文嚼字》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国人挑着读音和字词方面的错误,即便是冒着“让上亿人改口”的危险,也一往如前。这种认真严谨的纠错精神,让人佩服。《咬文嚼字》的坚守,让公众看到了其在我国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领域中的职业精神与操守。
找语病,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类题型。遗憾的是,高考后便再也没有人能够像语文老师一样纠正我们汉语的错误用法了。《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语文老师,给整个社会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而且,这门课每年都有。
在信息爆炸和电子化的时代里,汉语的发音和书写都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不仅火星文频出,打字输入也让我们失去了“书写”这一基本技能,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输入法又总是创造着新的词汇。“大虾”“逆袭”“小盆友”“好滴”“有木有”“去年买了个表”等让老年人看不懂的不规范用法比比皆是。许多人习惯了这样的用法,也迷恋于这种不规范,认为这是非主流、有个性的象征。
指出别人的错误,是需要勇气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别人对自己的纠正和劝告。《咬文嚼字》是勇敢的,就像是那个揭穿皇帝新衣真相的小男孩。在《咬文嚼字》去年前发布的“十大语法错误”中,对“甄嬛”的“嬛”字应该读xuān的纠正,颠覆了大部分国人的错误认知。今年,《咬文嚼字》仍然用一丝不苟的精神坚守着这种语文的良知:“服法”并非“伏法”,“泄密”不是“泄秘”,“杀医案”误为“弑医案”,“蜇”与“蛰”,“受权”和“授权”,这些都是需要国人注意的。
在自媒体时代里,任何一个小小的语法错误,都可能在舆论大潮中对公众造成误导。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旦出现了一丁点的错误,可能都会让无数人改变原来的正确认识。千百年之后,我们的汉语乃至我们的汉字文明,或许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而原本的汉字造字根据,都可能会无迹可寻。什么是“象形”,什么是“指事”,什么是“会意”,什么是“转注”,什么是“形声”,什么又是“假借”,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阶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汉字使用中成为没有正解的难题。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目前,北京市教育部门已经决定将高考中的语文分数提升至180分。这凸显了全社会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但是仅仅重视还不够,每一位国人都应该像《咬文嚼字》一样“咬文嚼字”,坚守住语文的主阵地,守住我们的母语文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