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44-02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就是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客观需要,采用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去加快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进程。”而文言文作为古人的书面语言,因时代阻隔,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一些教师拘泥于传统,常采用逐句翻译的方法讲授,知识点过细、过繁,学生轻重不分,以为教师讲过的都必须记住,因此,不分主次,疲于读背。根据人的记忆规律,牢记知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是要用较长时间的,因此,学生在记忆中面面俱到,时间有限,反而会无所适从,导致厌学,更不要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做好学习文言文的铺垫工作
所谓铺垫工作包括教师上课之前的备课和课前对学生的讲解。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对文言文的理解都有些偏颇,认为查阅资料书、看看教参就能搞定翻译,忽视了文言文工具书的作用。文言文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查阅的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教师要求初一学生一进校就必备学习文言文的工具书,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对学生自读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
二、加强诵读,为深入理解打基础
依据文言文的特点,诵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①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读“yu€琛保督啤贰敖倍痢皅i€"Dng”等。②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专有名词的读音,如人名、地名、官名等。比如“大夫”在表示官职时就读“d€?f€"薄"鄱磷季涠粒灰疗贫炼狭司渥樱乇鹗浅ぞ渲械耐6伲邢刚遄糜镆夂徒峁埂N难晕闹械囊恍┬榇史旁诰涫拙哂辛炱鹑淠酥寥稳淖饔茫绶颉⒏恰⑷舴虻龋死嘈榇试谒卸潦币鞅匾耐6伲裨蚓兔挥卸炼囊狻"芏脸鲇锲9湃怂卸廖恼陆簿勘硐治恼乱盅锒俅臁⒌雌鸱慕谧喔校盐恼碌母星楹推贫脸隼础U庋焕矗终辉玻涠撩髁耍锏饔锼偾〉绷耍恼碌囊馑甲匀痪兔靼琢恕?
三、提倡学生以自学为主
查: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要督促和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查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对于作者的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也要督促学生自己去查找和分析。
读:学生读课文的方式主要有:朗读、默读、背诵。朗读时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用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会正确地发音和断句。默读是伴随着思考和理解进行的默读的过程,是咀嚼字句、了解文意的过程。背诵是为了巩固记忆,便于随时回味,加深理解和感受,也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储备。朗读、默读、背诵应适时使用,才能达到自读课文的目的。
译:翻译课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头叫学生译一般的句子,教师译疑难的句子;继而让学生译一段课文,师生共同订正;最后是让学生全文译出,教师提示疑难句的翻译。总之,要变教师的“一手包办”为师生“携手合作”。
析:文言文的分析的内容包括:1.逐段揣摩结构方式,寻找内容层次,探察各层关系,归纳段落大意。2.搞清全文框架、脉络,找出作者的构思线索和文章的交结枢纽,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3.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同题材、同体裁或同时代、同风格的文章比较分析,借以了解文言作品的写法特点。
练: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知识,训练读、译等能力。一般结合课文的阅读、翻译,掌握学习的方法,普通难度的题课外做,难度过大的辅导提示。
结:总结又是反思的前提,让学生每学完一课都进行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应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等。
四、品析文本
教材安排的文言文,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语句上,都有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教师在平时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意系统地渗透一些品析文章的方法:如从品味同语,句子的修辞,写作方法、句子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赏析。学生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在赏析课文时才知从何处着手。另外,初读课文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往往就是我们值得探究赏析的地方。
五、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每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们、如、造,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盟、洗、涤。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