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摘要:课堂提问时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文章从实际教学出发,从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时机、提问的习惯、问题串的设计等方面谈了设计课堂提问的几个注意事项。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优化;问题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5-004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5.015
课堂提问, 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技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教学手段。因此,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学生发展智能以及手脑并用能力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个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课堂提问需精练、明确
教师提问时语言应简练,题意要明确。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提问内容,明确每个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作用,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而且要仔细考察学生在认知方面的需要。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有启发性、挑战性,也必须需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对提问的内容能不能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都要考虑好,切不可灵机一动,信口设问,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设计,问题需要有变通性,要根据从学生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适当的变通,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节课后应该反思教学过程,对一些提问再做推敲。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培养和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在学习元素这一课时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元素和物质由元素组成这些概念,于是老师问:“你们知道组成单词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字母。”像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成成千上万个单词,组成3千多万种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元素。老师可以轻松的让学生通过问题和对已有知识的联系轻松的掌握元素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概念。
二、提问需捕捉时机,因人发问,集体思考
提问需要依照教学的进度和学生思考的进程在恰当的时间提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管问题难易,未经过学生思考,立刻要求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会马上自己说出答案,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习惯与教师的自问自答,也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予适当的时间考虑,按照问题的难度,适当的选择学生回答。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发问。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但过于强调问题的针对性,往往会带来一部分学生的思考倦怠心理,“反正这个问题老师会找××同学回答,与我无关,就听他的答案好了。”例如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提问:为什么用红磷做反应物而不用木炭?这样的一个问题问下去,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答,实际你通过观察和平时的状况是可以了解到谁可以回答出,但这时你并不必急着找他来给出答案,而是去找找其他同学答答看,对于一些错误的答案,也可以发起大家讨论,最后再找有把握的学生做总结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思考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集体思考的方法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以及思考倦怠心理都有很好的效果。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需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例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H+,并且具有酸性,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吗?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三、需注意克服提问的不良习惯
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课堂提问会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
(1)简单性的提问,提问过于肤浅,而且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一问齐答,结果只能场面热闹,看似学生对其都能掌握,实则空空洞洞,一些实有问题的学生隐藏其中,滥竽充数不易被教师发现。
(2)随意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更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惩罚目的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课堂,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对课堂失去兴趣。一问再问,缺少问题梯度,缺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对于指向性不明的问题,不知如何做答。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问了不如不问。
提问习惯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观、主体观, 关系到专业能力——提问目的、技巧, 也关系到经验和智慧。用实践和反思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用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思维, 促进课堂的对话交流, 杜绝不良的提问习惯,便能创生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制造氛围,启发思维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浓硫酸腐蚀性时,教师问一句:“同学们见过黑面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内马上沸腾起来。“哪里有?”“黑面包怎么做呢?”教师不动声色做实验,学生感到很神奇,“白糖怎么变成黑面包了呢?”“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下,进一步的讨论就轻松得多了。
五、设计“问题串”,分解问题,诱发思考
问题串指在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一般在三个以上)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串可以分解问题,产生梯度,降低难度。
如在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原料选择时,提问:为什么用红磷做反应物而不用木炭?这一中心问题直接让学生回答,比较有难度,可以先设计一个蜡烛自灭的实验,再设计问题串。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蜡烛火焰熄灭,水槽内的水流入集气瓶。实验之后提出四个问题:
1. 蜡烛为什么会自己熄灭呢?
2. 蜡烛熄灭以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3. 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原先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吗?
4. 如何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瓶内上升的水的体积体现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经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的引导,学生不难得到该实验中选择的原料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且不产生气体或让产生的气体被吸收的结果,于是选择用红磷。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为什么不用木炭为原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也了解了反应的原理,不仅让老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且顺理成章,步步加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难题,解决问题。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而加强课堂提问的技巧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金传宝. 美国关于老师提问的技巧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1997, (2),54
[2] 于纯. 探析教师课堂提问中的不良习惯 [J]. 当代教育科学,2008,(16)
[3] 刘江田. 问题和问题解决—化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