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的课堂多点诗味

2014-05-28 13:15:06沈晓丽
新课程·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诗味杜甫诗人

沈晓丽

“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李元洛

对唐诗,我一直怀着崇敬与敬仰之情,不管你懂不懂,你都觉得美,因为唐诗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所有语言艺术中,诗是最精纯美妙的文学体裁,唯有它才能“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而被看作是艺术中的艺术”。但是阅读与教学时,诗歌的学习到最后就变成了嚼蜡烛,诗歌经常被我们嚼得索然无味。曾经看到一个笑话,说一堂课后一学生哭了,问她为什么,回答是她那么喜欢的课文被老师上坏了。是笑话,却给语文老师当头一棒,尤其是高中语文老师,尤其是面对古典诗歌的教学。你看那么美的传统精华,却经常被我们上得意境全无。那么,好的诗歌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我不敢发表高见,谨以我的一两堂课来谈谈我对诗歌课堂的理解。

《登高》是悲天悯人的杜甫的代表作。在解读时,我将重点定位在美与悲上。美,从形式看,《登高》形式美达到巅峰;从内容看,杜甫的诗关注国家,关注民生,是一种大美。悲,悲在《登高》的内涵,自然、人生、社会之悲。

一、美导——现代古典营造诗味

我用余光中给杜甫写的一首诗导入:一千三百年可以作证/安史之乱最憔悴的难民/成就历史最辉煌的诗圣/万世香火供一表忠贞/你的一炷至今未冷。的确,杜甫的诗歌从大唐流出,流过两宋,流过明清,流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将现代诗与古典诗融合,于是诗歌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了。

诗歌的课堂,我尽量将古今中外诗歌融合。如,“当我说出未来两个字的时候,第一个音方出即成为过去;当我说出寂静这个词的时候,寂静就已经被破坏了”——我用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来导入王维的《山居秋暝》,禅宗有种偈语,就一两句话,内含机锋,能不能领悟不在于话多不多,王维的诗也是这样。

二、美读——诵读精读细品诗味

诗歌的味道还在于读。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憧憬古人摇头晃脑的吟哦,但高中生肯这样做的不多,没了摇头晃脑的形式,退而求其次,多读,在读中悟。然后再带着任务读。在读《登高》时,我分为四个步骤:初读知情感,再读悟悲意,细读解悲情,美读觉顿挫。四种读由浅入深,重点在解悲情,亮点在美读。我先谈谈美读。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提到这首诗时说到“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从对偶上看:按照格律,律诗只需颔联和颈联对仗,但此诗是首联和尾联也对仗。特别是首联,除上下句对,句中也对,这就奇了。从声律上看:以尾联为例,“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而颔联的“滚滚来”“萧萧下”通过叠词形成回环的音乐感。

于是我带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注意读出节奏感,慢慢读出音乐感,最终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体会这首形式也上达到完美的巅峰之作。

三、美心——熏陶渐染深悟诗味

对于美心,我的理解是一堂课有没有带给学生心灵的熏陶和课后的深思。体现在这堂课对杜诗内容、杜甫形象的理解上。在初读和再读的环节里,已经让学生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明确本诗悲秋的主题。第三步,带学生细读《登高》,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

1.读秋景,读自然悲壮之美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首联和颔联中。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诗人在首联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

“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无边、不尽,境界开阔,笔下的景苍茫、开阔、磅礴。

2.读人生,读人生悲苦之感

在教学时,我通过罗大经的话引入颔联的八重悲:“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无亲

朋也。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提出疑问,前两联写登高之景,境界宏大,而颈联只感慨自己的命运,一片凄苦,好像与前两联的境界并不吻合。杜甫好可怜。面对这个问句,我问学生:“难道宏阔的背景只是为了抒发小我的苦痛吗?诗人只是在感慨自己的命运吗?”自然引入尾联。

3.读艰难,读社会悲咽之痛

结合注解,我们发现苦恨更是缘于时事艰难。安史之乱后,生灵涂炭,国家动荡,所以,个人之悲、国家之愁,压得杜甫喘不过气来。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不愁闷、怎不伤忧?诗人想借酒浇愁,无奈没酒喝、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是无论穷达,都在兼济天下。自己衣食不继的情况下,他还在为国家而忧虑!这也是杜甫不同于其他爱国诗人的地方。也正因为此,杜甫被称为诗圣。反映社会,关注民生,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等。杜甫的诗歌充斥着国家的不幸、百姓的哀号。

结束时我讲道: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我在PPT上展示了几幅恶搞杜甫的照片,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恶搞杜甫的现象。

事实上,通过前面的解读,学生已经深入杜甫内心,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恶搞杜甫,这是童心吗?这是幽默吗?这是潮流吗?这值得鼓励吗?这已丧失了对人格最起码的尊重,何况是对这样一位被尊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伟大诗人?包容有尺度,娱乐有底线,世界文化名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礼遇,‘杜甫很忙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我知道,在美心上,我成功了。

四、美玩——沉潜讽诵咀嚼诗味

朱熹论读诗的方法时提到一句:“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诗歌值得玩味的地方正在于吟咏讽诵,观其委屈折旋之意,自然足以感发善心。

《春江花月夜》里有一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是一句难懂的句子,注解也有很多版本。怎么让学生理解呢?我想到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一片云,偶尔投落在你的波心”,讲的也正是这种意境:有一种东西经过了,好像就不再存在了,事实上它存在过,也还将存在着。鸿雁长飞,但是它的光影留在河流中,就被河流记忆了;鱼龙潜跃,水面上也必然有留下的痕迹。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对诗歌的兴趣与热爱。讲完《春江花月夜》后,我说:“希望你们把我讲的忘得干干净净,然后有一天,你忽然抬头看到一棵树,花瓣全部飘落,于是‘昨夜闲潭梦落花就出来了;当某个月圆之夜,你遥望月色,忽然有巨大的孤独感,于是‘皎皎空中孤月轮就出来了……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你最大的时候。”

講到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说:“如果有庙的话,一定要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签王。所有人的生命领悟不过如此。你的绝望刚好是你的转机,可是我们不知道,常常认为到了水穷处就只有大哭,没想到水穷处正是云起之时,生命永远有新的可能。这两句送给所有在绝望中的朋友是最好的礼物。”

诗保留着生命原汁之美,蕴含着人性本质之善,闪耀着心灵圣洁之美,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建筑。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积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泳工夫兴味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求。

美是形式,悲是内容。语言,诗人思维的外壳;情感,诗歌内在的载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品诗的味道,感受美,传播美,让诗歌的课堂有点诗味。这只是我对诗歌教学的一点看法。诗歌教学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江苏省震泽中学)

?誗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诗味杜甫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美哉侗都 诗味乡愁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2
诗人猫
绝句
儿童绘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杜甫与五柳鱼
诗歌教学要教出“诗味”来
浅析阿瑟·韦利对中国的古诗翻译
杜甫的维稳观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