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与侗族儿童教育关系初探

2014-05-28 09:26胡曦元
2014年44期
关键词:大歌侗寨鼓楼

胡曦元

一直以来,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伴随我的出生与成长。作为一名女性,关注儿童教育不仅是我的兴趣更是一种本能。研究生三年学习生涯,我曾试图以人类学的视角,去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与儿童教育之间的关系。纵观我国教育研究史,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研究成果皆能通过对各种“本土化的教育存在”的关注而产生,这也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影响下的儿童教育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2012年7月,在尊师指引下,我有幸接触到了一个以“歌养心”的少数民族——侗族,在身临其境,亲耳所闻了这被喻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后,我深深为其悦耳,动听,奇妙与和谐的音律而感动并震撼不已。同时,我也开始思考:侗族大歌——这一侗族文化瑰宝与侗族儿童教育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一、田野点:黄岗侗寨简介

黄岗,地处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东南部,是侗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该村占地面积约为2970公顷,居地海拔780米,东部和东南部分别与从江县的洛香镇、贯洞镇、高增乡接壤,全村下辖11个行政小组,共365户,1700多人。”黄岗村是一个温湿的高海拔山地丛林社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07.06亩,其中田面积1547.84亩,土面积59.22亩,林地面积28,656.6亩,无林地荒地1013.5亩,森林覆盖率为68.4%。”黄岗村四周为青山环抱,深山之间一狭长盆地蜿蜒穿过,溪水潺流,而古朴的侗寨便扎根其中,散发出浓郁的侗家风情。

二、侗族大歌

据史料记载,侗族音乐的历史已长达上千年,侗族大歌则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早已不言而喻。作为侗族三大瑰宝之一的侗族大歌,采用的是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方式,众低独高,多人演唱。其主要特点是模拟鸟叫、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声音,内容多为歌颂爱情、劳动、自然等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的赞歌。

通过访谈黄岗当地一位歌师吴显良(女,26岁),我得知:喜爱音乐的侗族人民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学习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分为高声和低声两个声部,我(指吴显良)唱的是高声部。我们从小都很喜欢唱侗族大歌,会主动的去找歌师学习。歌师就是寨子里唱歌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记忆里很好的人,因为侗族大歌的歌词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授。我所在的歌队一共是13个人,有两个唱高音部,其他人唱低音部。侗族大歌大部分都是情歌,在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男女对唱。小孩学的一般都是简单的儿歌。学习的时间一般是在放寒假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正好过年,每个鼓楼都会开始准备,歌师也在那个时候开始教(免费)。大部分的侗族大歌都是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后人也有新的创作。等我们长大了,过年的时候别的鼓楼的人就会邀请我们去唱歌,唱得不好是会被笑话的,所以我们在过年过节之前都会抓紧排练”由此可见,在侗族音乐的文化系统中,侗族大歌并非一个随机偶然现象,而是一个有组织、有规模的、自在的传承体系,历经岁月的磨砺,该体系早与侗家生活融为一体,并成为侗族地区最具地域风格的民俗方式之一。

三、侗族大歌对黄岗侗寨儿童教育的影响

黄岗侗寨的儿童就是在侗族大歌笼罩下的歌的海洋中出生与成长,侗族大歌独特的教育内容,歌班、侗歌内容、侗歌演唱习俗等都潜移默化的对儿童成长和人格塑造产生影响,使儿童获得本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思维和行为模式等,从而成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质的合格社会人。

(一)家庭:音乐启蒙的摇篮

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的观点:家,在本质上是人与点发生关系的场所。当人是在处在某个位置时,该位置即成为点。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离不开这个点,人观察世界、与世界交涉也总是从某一点出发的。④一个人,从出生时起,便在自己家中立足,随后向外发展。因此,对于黄岗侗寨的儿童来说,家庭是其接受侗族大歌启蒙熏陶的第一社会环境。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回到家中,吃过晚饭,侗族母亲们便会聚在家中火塘边,一句一句的教身旁的孩子唱歌,母亲唱一句,儿童便学一句,歌曲的种类很多,为了不断提起孩子的兴趣,母亲们会变换着不同的方式教授不同类型的动听且幽默的儿歌,儿童便在这自在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会了丰富多彩的侗族歌曲。

(二)歌班:正式学歌的开始

侗族大歌的教与学主要通过歌班,侗语又称“高伴”或者“高嘎”。歌班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最主要的社会组织。正如歌师吴显良所述,黄岗侗寨的每个人从小就有自己的歌班,女童从一出生便会安排到相应的歌班中去,男童会稍微晚一些。儿童在歌班中的主要活动一般是学歌、练歌和对歌。母亲们若生了女儿,就可以以女儿的名义来组织歌班,歌班的组成通常需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同寨组合,二是同性组合,三是同龄组合。值得一提的是,歌班组织并不仅仅是一个教授歌曲的组织,它也是一个互助的教育形式,歌班中的成员们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相互扶持。

(三)鼓楼:侗族大歌的重要传承地

鼓楼,既是歌师把技艺传承给儿童的主要场所,也是歌者一展歌喉的舞台。每逢盛大节日,村寨的鼓楼便组织的歌队(通常以琵琶队、笛子队、耶歌队、大歌队等多样的形式)代表村寨外出比赛亦或是参加本寨的表演比赛,比赛便在各鼓楼中进行。黄岗侗寨的三百多户人一共分为五座鼓楼,分别是:包己(boul jih)鼓楼、巴溪(bagl singp)鼓楼、亮井(liangv jemh)鼓楼、高锣(gaos lox)鼓楼和当老(dangc leeuh)鼓楼。鼓楼,不仅是侗寨的族性象征,也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域和血缘标志,更是与侗族大歌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建筑。⑤侗族人童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练歌均离不开鼓楼。

(四)学校:侗族大歌音乐教育的补充

侗族有自己的学校,黄岗小学就在寨子里,学校重视侗族大歌的传承,会聘请歌技出众的歌师为孩子们教授侗族大歌。吴显良就是被聘教师的范例。据她所述:“因为歌唱得好,我被村里的小学作为外聘教师留在学校里教音乐,但是报酬很少,每月只有三百元。但政策上并不允许学校招代课教师,我后来也在一些高级饭店唱过歌,但后来我们寨子的小学想让我回去继续教唱歌,我就回去了,我还是喜欢自己的家乡,而且教书就在寨子上,可以经常帮家里干一些活…”③

四、侗族大歌对侗族儿童教育的影响

从出生起,侗族儿童已经与侗族特有的文化生境紧密交织,儿童在感受、参与、学习侗族大歌这一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审美体验。而侗族大歌则无处不在的渗透儿童成长的环境之中。家庭、鼓楼、社区、学校,随处可听见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歌词多由侗款改编而来的,侗款是村规民约,儿童学习侗族大歌即是学习侗族的道德与规范,歌词中从古至今所积累下来的文化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也通过侗族大歌这一文化载体融入到侗族儿童的生活之中。比起单调乏味的说教,儿童在朗朗歌声中得到教化,更为生动和自然。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这种无处不在文化对侗族儿童人格的塑造与性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亦可看到侗族儿童与侗族大歌之间的互动关系,侗族儿童在获得侗族大歌文化的熏陶与塑造的同时,也在逐渐改变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明珠.文化与生境的适应性研究——以侗族大歌为例[J].吉首大学.2014

[2] 罗康隆.杨曾辉.生计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社区为例.《民族研究》2011.05

[3] 源于黄岗歌师吴显良(女)口述

[4] 陈世联.文化与儿童社会化.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李银艳,侗族婚恋规制研究——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寨为例,(吉首大学硕士论文)2013.6.1.

猜你喜欢
大歌侗寨鼓楼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鼓楼颂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寨里的斗牛舞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