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楠楠
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改变学生“无米下锅”的现象,就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多听、多看、多想,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创设表达情境,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来充实作文内容,同时要善于抓住作文的契机,丰富作文的题材。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有说不完的写作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丰富而充盈,真正做到了“活色生香”。
一、引导多听多看,找寻创作源泉
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因此必须从生活中找米。初中生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他们却常常觉得没内容可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观察、品味生活。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要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教会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心悟。只有学生经过深入地观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生动形象的内容,写起文章来情真意切,言之有物。
除了引导学生亲身观察、经历获得写作素材之外,还应指导学生通过多阅读书籍,学习间接的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做好记录,充实作文的内容。实践证明,学生生活越丰富多彩,作文内容就越充实,只有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听、多看,作文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二、启发思维想象,拓宽作文思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更有人将想象力比作思维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而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所以,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来创作文章。
例如,我在教学《松鼠》时告诉学生:“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对自然的任意破坏,将使得地球上不再有青山绿水,不再有鸟语花香,那时我们该怎么办?”大家思维便活跃起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了,我们要严惩捕猎者,阻止悲剧发生!”另一位同学说:“环保从自我做起,不浪费一滴水,不乱扔纸屑果皮,不破坏草木。”有的学生补充说:“不滥用农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浪费资源。”这节课,我既点燃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火花,又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思路,课后学生写了《读〈松鼠〉有感》、倡议书《救救地球》《呼唤晴朗的天空》等优秀的习作,我把它们推荐到校园广播站,深受好评,极大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另外,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联想,进行仿写、扩写、续写、写读后感等想象作文,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多向思维给予表扬和肯定,从而激发了想象的积极性,拓宽了写作题材。
三、创设表达情境,诱发写作欲望
作文,简单点说就是将学生的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文字。所以说是作文的前奏、阶梯。学生不会写,往往就是因为平时很少说,这样久而久之,就不敢说,甚至怕说错了。因而要解决“无米下锅”,就要创设表达情境,为学生搭建说与写的舞台。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每节课前开展了“三分钟演讲”,同时组织了“谈理想”“我心目中的名人”“心灵鸡汤”“新闻思索”等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说起,畅所欲言。当然推行这样的活动首先得降低要求,低起点、易达标,以增强学生表达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对于学生说不下去的,我加以诱导、点拨。不管学生说得怎样,我都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再根据学生提高的不同程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说题的难度,在说中训练表达能力,在说中充实作文的内容,学生在课后整理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四、抓住作文契机,奏响精美乐章
俗话说:“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善于抓住作文的契机,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来个“无心插柳”,充实作文内容,往往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一回,天气沉闷,一丝风也没有,学生上课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学生的视线、注意力全转移到了窗外。此时,我索性转移话题,让学生观察外边的雨,聆听雨声,并谈谈对这场雨的感受。当时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纷纷议论开了,一位学生望着窗外竟脱口而出:“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呀!它冲去了人们的烦躁,送来了凉意,更流进了农民的心田!”另一位学生陶醉地说:“这雨声就像一支交响曲,美妙、动听。”因为这场雨,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自由疾速地奔驰,同学们的发言也另我感到很惊讶。课后学生的《及时雨》写得特棒。这“无心插柳”即是充实作文内容的良机。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常胜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