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燕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 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程的理解,提出了将新课程思想贯彻于中学课堂教学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30-0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和灵魂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作为现代科学工作者的基础学科的数学,其教学形式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单位一的目标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下面试从备课、授课具体过程中的准备和安排来说一下本人对新观念的初步认识,敬重专家学者斧正。
一、在备课中体现新概念
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素材。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过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课、例题已不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其次,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教学呈现方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再次,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面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例如,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后,利用平面图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怎样设计?这些问题,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使“学有用的数学家”,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找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总之,在备课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这样才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忱、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其次,要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主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家;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再次,要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要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你用长24cm,宽12 cm的铁板,为客户设计一个高3 cm的无盖铁盒。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设计院了不同规格的铁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在交流中讲出自己的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新课程表改革下的数学家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复杂,充满生命气息的,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为,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