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建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心得教学理念,不断迎接教材和策略的挑战。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13-01
随着国家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那么,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合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肤浅的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历史教科书来看,由于它所叙述的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难激起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动力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活动、思维,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的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一股干劲,一种冲劲。唯有让学生在接触历史课本之前,先具有这样的动力,才能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有意识地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形成的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出来了。如在上初三历史《为民族独立而战》时,课一开始不妨播放一些诸如自制小电影《波士顿枪声》、出示一些相关图片等,并让学生结合情况畅谈他们所了解的美国情况。这时,他们就会放开思维,争相发言,内容自然就会涉及到美国近代、现代各方面的知识。这样,课堂气氛一活跃,使全体同学都能自然地进入到对美国历史的学习中去。有了这种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心态后,教师就趁势将学生引入正题。而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便会提高好几倍。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就都体现出来了吗?
二、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营造氛围,激励参与
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观念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要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这个必要,教师应转变以往的那种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者、是学生的知识宝库的陈旧观念,而应努力使自己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来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向上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注意这一点,从日常生活开始,尊重每个学生。对他们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事实证明,只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转变教学模式,构建师生合作关系
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固定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成为“单线行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构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简直不可想象。因此,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求,更是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之后,付诸行动的重要体现。
其实,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投入讨论课堂内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把学生分组,根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边在教材中收集信息资料,边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判断。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作为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作修正补充。在设计问题时,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区别指导,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
总的说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今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