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4-05-26 07:00吴国维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习热情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

吴国维

摘 要: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探究、实践、质疑、解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身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参与操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热情;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87-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这样叙述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创设独立学习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并逐步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能学,会学,学得会,学得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成绩,增强学生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认真思考,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营造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等因素,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长,容易走神。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游戏,就能够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特定的游戏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使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联系,从而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如:在一些习题的完成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猴子摘桃子” 、“你追我赶” 、“拔河比赛”等多种有趣形式,使学生能用最高的积极性去完成,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拓展知识的生活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切,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有利于保证学习兴趣,延长学习注意力,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个单元,可以联系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带钟表,在课堂上拨一拨;或回想平时的生活情景,说一说你几时在做什么事;根据情境图表演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认识到学会了“时、分、秒”的知识就又多了一项本领:学会看时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这说明了,有了学生乐于学习的积极态度,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三、巧设问题情境,促进探索兴趣

学源于思。巧妙设置问题,留下一个悬念,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索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动机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一般说来,学习动机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越好;反之则不然。教师只要激发了学生好学的动机,传授知识也就容易多了。例如,在上课前或上课中,可以用一两句话、一幅情景图等来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在教学“月球旅行”这课前,老师说:“同学们,淘气和笑笑这个单元考了100分,智慧老爷爷为了奖励他们俩,决定带他们去“月球旅行”(出示课题)他们现在坐上了宇宙飞船准备出发了,咱们也一起去瞧瞧,好吗?”这时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因为他们都想看看月球是什么样的,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教学新课。有时也可以将抽象的问题放置在情境中,使学生不感到问题离自己很遥远,而是很有趣,解决它就是在解决身边的问题。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知识硬生生地塞给学生,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到学生的脑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用掌握的方法去自主获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取得成功,并从中获得自豪感和自信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圆(有的圆是硬纸做的、有的圆是软布做的、有的圆直接画在一张纸上)和相应的材料(如直尺、彩带等),让学生分小组想办法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通过填表观察,探索出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能发现圆周率,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有,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一起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最后的课堂拓展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维训练:信封里装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请4人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将那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在折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长方形的纸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折出的最大正方形边长又是多少,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中发现: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原来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还有这么微妙的关系!这样的教学不仅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王大顺 李鹏程.论学习自主性思想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09.

猜你喜欢
学习热情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