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

2014-05-26 08:56吴倩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吴倩楠

摘 要:针对网络舆情引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的情况,通过对网络舆情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界定分析,进而阐释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功能,再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传统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着眼点,结合保定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将舆情的引导和思政工作的创新结合起来,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7-02

网络舆情是现代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和传播形式,是公众对于源于社会或网络实践的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言论、观点。研究、把握网络舆情,对于了解大众思想道德指向、获得政策制定依据、更好地服务回馈大众,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阵地,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隐形课堂,是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因此,近些年来,对于网络舆情特别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机制引导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2005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2005年,苏云升、周如俊撰写的论文《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和利用好网络舆情这一新阵地。2007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刘毅出版的专题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更是把对这方面课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高度。之后,学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渐成热点。但是,笔者认为,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在概念、中介事项、特点、形成发展和引导措施等方面虽有初步的探讨,如丁建军的《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徐岩的《把握网络舆情特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在不良网络舆情的发生原因、总体引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总体层面上的对策和措施,但由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目前的研究大多没有指导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互相促进的很有说服力的具体举措,特别是适应地域特点和校情的创新性策略。笔者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性的探究。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便捷的信息载体,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更需要重视的是,手机网民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据初步统计,2013年,手机网民超过了7亿人,发展势头超过了年增长率20%。而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愿意通过微博、QQ等“微”传播的新方式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工具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意见、诉求等,因此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反映和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角色与策源地。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新媒体世界。网络舆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力量,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做好网络舆情引导进而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保定市拥有各类各级学校5000多所,其中高校就有10余所,在校生数目庞大。怎样引导这样一个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重要群体在建设“京畿强市”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保定主流人文精神的传扬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反映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校内外的热点事件或问题带有倾向性的总体意见、看法等。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网络舆情的普遍特点,还有自身的特点:舆情的辐射影响具有多元性和深刻性;舆情的传播具有群体性和放大性;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容易具有偏差性;舆情信息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和难控性。大学生们在舆情氛围中往往体现出渴求平等、探索未知、张扬个性、期盼认同等行为特征。这为利用网络舆情引导育人创新途径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来讲,包含了丰富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

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的融合,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创新观念、勇立潮头、立体引导,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途径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工作。

网络舆情使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活动区域、交流方式、教育媒介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或扩展,因此,创新育人必须要畅通网络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舆情干预和引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1 发挥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媒介素养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创新舆情调研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创建高校舆情信息网,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抢占舆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开辟舆论宣传工作新途径;建立并完善舆情监管机制。

2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优化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培养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打造媒介实践平台和高校间的交流平台,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教育途径来克服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弱点和难点,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创新策略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融入全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积极开拓新教育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主流人文精神;加强“两课”的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舆情途径;创新教育手段,搭建互动渠道。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不断更新思政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参考文献:

[1]赵文永.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3]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

[4]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2011(12).

[5]程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校园媒体舆情引导[J].理论探讨,2011(12).

[6]周礼春.高校校园网宣传中的舆情探讨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8).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