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一位50多岁的粗汉子,县城湖中菜场卖鱼的。
第一次光顾他的鱼档,已是七八年前了。当时想买些鱼,到了菜场的水产区,十多个鱼档大多数都很忙,唯有一个长着一脸络腮胡子、四十岁左右、面孔较为陌生的中年男人的摊子前却没有人光顾,我正着急早点买好菜上班,就走了上去:“请帮我称二斤鲫鱼。”“好的、好的。”我并不看他抓鱼、称鱼,而是习惯性地向菜场其他地方张望;很快他就称好鱼:“二斤三两。”我付了钱,拎起鱼就回家了。中午吃饭时,母亲惯例问我:“陶涛,今天鱼买了不少呀,有多重啊?”“唔———”我迟疑了几秒钟:“二斤吧!”“是和人家老板熟悉吗?我称了一下,有二斤一两呢!”“是啊、是啊,人家老板客气、客气了。”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少有人光顾梁某的鱼档了。第二次光顾老梁的摊子是某个星期天,他的鱼档前人依然很少。我没有提起上次的事,只是和他聊起了家常。从闲聊中得知,他妻子身体不太好,家里有两个小孩在读书,经济比较困难,自己捕鱼卖。我十分同情,当即称赞他捞鱼摸虾的本事,生意要图长远,表示有什么要困难可以找我。后来,他果真找我借了一次钱,并且及时地还给了我。现在他的生意已做得很火了,在菜场里租了一间大门面。去年,他家小孩考上大学时还给我送来了喜糖。
小夏,人民北路开小餐馆的。小夏最初从农村进城在饭店当服务员,结识了当厨师的老公,婚后不久两人就自立门户开起了排档。我第一次光顾是和几个老同学,我们四个人只点四五个菜和几瓶啤酒,岂料这小两口都是实在人,端上来的菜都用大碗和大盘子装,分量太多。我们哥几个都吃饱了还剩一大半。望着桌上的剩菜,我们心里都觉得可惜,但没有一个人肯打包带回家的,因为抹不开面子。再看看其他的桌子也差不多。我这个人从小就舍不得浪费,看到这小两口一方面赚钱不容易,一方面又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当即就建议他们减少分量,把价格也作相应调整,口味再淡一些,在饭菜质量上多下些工夫,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我的一番话让小两口听得直点头,原来,他们对于不必要的浪费也十分心疼。我再去时,饭菜分量减少了一半,价格降了三分之一;一人一道菜正好“光盘”而且吃饱。这样下来,饭菜价格已是超便宜了,顾客也是超实惠,很多顾客结账时都有很大的惊喜。我私下替他们算过账,就这样下来,他们仍有很大的赚头。现在,小两口买下了原来房东的门市,每逢夏季都要在室外摆上几张桌子才能应付。
和这两位小老板的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时,你换位思考一下,一切矛盾就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