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类公选课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性日本观的助益分析

2014-05-26 01:00卞晶
外语与翻译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态度理性

卞晶

(辽东学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辽宁丹东,118001)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中充满了曲折。从钓鱼岛到新干线,从参拜靖国神社到修改和平宪法,近年来,在中日两大国之间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风潮。“情绪淹没了理性,怨恨代替了对话”成了中日两国民众情绪的主要写照,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对这部分人群的日本观的调查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日本观的现状调查——以国内某二本院校为例

中日两国跌宕起伏的历史恩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于历史的反省态度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日本观。笔者作为中国北方某二本院校的教师,结合自己所教授的时事类公选课中有关中日关系的专题,针对选修此课的大学生做了一项有关“当代大学生日本观”的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14题,旨在了解学生对中日关系、对日本的态度、对中日交流等问题的看法。发放问卷138份,其中男生58人,女生80人,有效答卷100%。笔者仅将几个最能反映当代大学生日本观的代表性问题归纳为下表1:

表1 当代大学生日本观问卷调查统计表(单位:%)

在“对日本的总体印象”的调查数据中,持否定态度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男女人数的44.4%和53.9%,而持肯定态度的男生占48.1%,大大高于持肯定态度的女生26.3%的比例;而有关“课堂中有关中日困境的阐述是否有助于确立你的理性日本观”的调查数据中,过半数以上的男生和女生都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有关中日困境的阐述有助于确立自己的理性日本观,但仍有 32.7%的男生认为,“虽然老师的阐述很有助益,但我十分痛恨日本,没有人能轻易改变我的日本观”,这一数据高于同样持此态度的女生13.2%的比例,通过以上两项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日本观相对理性,或许是受性别因素的影响,男生的日本观很难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的讲解与阐述而发生转变。有关“日本政府目前对二战问题采取的态度”与“安倍政府意图修改和平宪法”两项调查,持否定态度的男生与女生都占据了各自比例的九成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是引起当代大学生厌日情绪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日本观的原因分析

中日交往2000年历史始终贯穿着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相互敌意的关系。历史积怨、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日本的外交姿态都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日本观。近年来日本社会在历史问题上全面右滑,出现在网络报纸等传播媒介上的与日本有关的各种报道,给中国受众以最直观的冲击,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所面临的此类政治关系问题最敏锐,表达方式往往也最直接,这是外在因素[1]。

其次,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底蕴也是决定其日本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政治问题敏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之中关注当前中日钓鱼岛问题的人数占到 80%以上,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也有 80%之多数喜欢日本的电子产品和动漫产品及游戏,对于“抵制日货”持否定态度,善良的心性决定了他们还是有80%之多数希望通过加强中日交流来改善中日关系。但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受所学专业、年龄、兴趣度等因素限制,当代大学生所持的日本观不排除有“从众”的心理,整个社会所显露出的对日态度,使得某些大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人云亦云。

再次,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深陷错误知觉的困境。杰维斯认为历史包袱是导致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之一,“人们往往将历史作为镜子,但历史也可以是沉重的负担,它会使人们简单机械地将现实与历史对比,结果就会完全错误地认识现实。”[2]经历过动荡的人会过度害怕动荡,经历过战争的人尤其担心战争,经历过侵略的国家会对敌意十分敏感,日本对战争历史的日渐模糊和由政治家发出的错误信号,诸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与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发生短兵相接,这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持负面日本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时事类公选课与当代大学生理性日本观的培养

所谓的理性日本观,笔者定义为虽不一定能够对日本的方方面面有全面的了解,但能够区分日本社会以及日本文化中值得肯定的一面与必须否定的一面,明辨是非,虽然要以史为鉴,但更应面对未来。毋庸置疑,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理性日本观有利于中日两国国家关系的发展。笔者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日本观的培养为目标,认为如果在时事类公选课教学中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层层深入,是对当代大学生理性日本观的培养有助益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层层深入—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

如何让学生对日本有最直观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树立其正确的日本观,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实为关键。不仅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宏观方面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对日本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要从新形势下的日美安保同盟、中日在战略冲突等一系列矛盾现象之间的平衡及走向、日本社会右滑和中日历史观分歧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等几个有利于理清学生思绪的微观层面着手。笔者将此专题的阐述内容进行了如下设置: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日本国家的文化属性作为切入点,讲解安全困境理论以及中日安全困境的表现、产生原因,再从权力政治的困境和认知困境的角度分别阐述正处在战略、政治和经济的十字路口的中日关系走向。笔者也将学生比较关注的德国与日本对待侵略历史的异同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日本[3]。

(二)抓牢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多媒体的利用率

高校公选课的开设虽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但结果往往背离初衷,这其中既有学校和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4]。部分学生对公选课重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选课也具有随意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推动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利用多媒体通过影片和图片的展示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阐述,如2012年凤凰大视野推出的专题《惑—中日建交四十年风雨路》,全面记录了中日建交后的关系走向,并对当时比较敏感的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细致阐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还有一个小的细节,当三十年前的视频资料中出现了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的画面时,学生对中国政府为了中日友好所做出的努力则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三)全面扫盲—了解日本的亚洲观

笔者认为,若想通过课堂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日本观,突破认知困境应是关键。在界定中日关系的时候,我们不应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探讨中日关系,更应剥离中日关系的表象,将日本的生死观、亚洲观和历史观去进行一个很好的梳理。日本的思想界有两个结构性的障碍:“一是处理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神道、武士等元素的关系;二是日本与亚洲的关系。前者关系到日本如何处理自身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如何确立面对自身错误的道德勇气;后者则不但涉及日本与邻国的战争历史和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更涉及今后日本在亚洲的地位”[5]。日本定位的困惑是中日矛盾症结所在,帮助学生理清日本国家定位与思想定位的矛盾之处,可以填补绝大多数学生有关日本的知识储备的盲区,从而有助于其树立理性的日本观。

日本模糊的历史观,折射了其民族精神中不成熟之处,然而,中国国民精神不成熟而导致的对日非理性民族主义情绪也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此,应当注重对走在时代前沿的当代大学生理性日本观的引导与培养,只有如此,在中日关系因历史问题和未来潜在战略冲突问题而趋于紧张的现状下,当代大学生才能以更理性、更自信和更成熟的态度面对中日关系。

[1]王仲全.当代中日民间友好交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2]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缉思.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罗志.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5]邱震海.中日需要“亚洲大智慧”[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态度理性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