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支柱出口产业的现状、瓶颈与突破

2014-05-26 08:38金泽虎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皖江出口

金泽虎 董 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等共59个县(市、区)。目前已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一是以马钢、海螺水泥、铜陵有色为代表的优质材料产业;二是以江淮、奇瑞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三是以淮南、淮北矿业集团和皖能传媒集团为代表的能源企业;四是以丰原生化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五是以安庆石化、佳通轮胎为代表的化工产业。这些优势特色产业为皖江城市带出口贸易的稳定繁荣发展奠定了厚实地发展平台。

一、皖江城市带主导产业的出口现状

提到皖江城市带,我们对以下著名企业均耳熟能详:比如安庆石化、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马钢、铜陵有色、海螺水泥等。皖江城市带分布的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在全省的比重分别为80%、83%、71%和92%,这些产业在我省的地位显赫,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国家级汽车生产出口基地、国内重点铜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国内内河船舶及家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优质铸管生产基地。现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

从表1中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出口总量自2010年之后逐年上升,2012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年共实现出口额221.34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了54.3%。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2012年对全省外贸出口的贡献率就分别达到83.99%、83.97%、82.74%。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又一直是出口业务的领头兵,仅四市就约占了全省外贸出口的70%以上。

表1 2010~2012年皖江城市带各市外贸规模及增速(单位:亿美元,%)

由表1还可以看到,安徽省的主要出口产业集中在皖江城市带,其中,又以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以及滁州和宣城为主,这与皖江城市带的典型出口产业都集中在这几个地区有关,根据最近几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皖江城市带主要出口产业以汽车、钢材、化工、船舶以及服装纺织业为主,所以文章选取了汽车、船舶、钢材以及家用电器等主打产业的出口情况对皖江城市带的典型出口产业进行分析。

二、皖江城市带典型出口产业现状

现在我省的外贸出口重点产业几乎全都集中于皖江城市带。下面我们分别以汽车产业、钢材产业和船舶工业为例进行分析。

(一)汽车产业出口情况

皖江城市带的汽车产业以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为主,另外还有华菱汽车。自2001年以来,奇瑞公司已累计出口40多万辆整车,据中汽协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奇瑞汽车出口量继续高居榜首,共出口18.48万辆,同比增长16.26%。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出口足迹遍布80个国家。江淮汽车“2000年以来,已有超过10000辆JAC汽车远销海外。加入WTO后,大批量出口的整车,在我国汽车业还很罕见,而在JAC江淮汽车公司的成长历程中,每笔订单都是其国际市场拓展业绩的见证,都是其连续四年蝉联全国轻卡出口第一宝座的法码。今天,JAC轻卡已遍及欧、美、亚、非四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这些地区的市场形成了稳定的销量,在国际车展上,与奔驰等名牌汽车同台展出。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也加速了我国汽车业‘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①现已建成合肥市和芜湖市两个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汽车出口总量、出口额位列全国同行业首位。

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两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区域就在皖江城市带,在汽车产业调整发展步伐加快的大格局中,皖江城市带的汽车产业面临进一步优化结构的重大课题和贸易壁垒的严峻挑战,只有在几个关键瓶颈上有所突破,实现弯道超车,汽车产业的底特律梦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二)钢材产业出口情况

皖江城市带的钢材产业以马鞍山马钢集团为代表。近年来,“国内钢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抗御市场风险,马钢充分发挥企业品牌优势,以及建立起的出口销售渠道,不断开拓海外市场”②。“马钢股份经过全面实施产品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以薄板、镀锌板、彩涂板、热轧H型钢、冷镦钢及高速车轮为代表的新型‘板、型、线、轮’产品结构。公司所有产品都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2006年全部实现出口。其中车轮生产质量保证体系获得AARM-1003认证,船用钢板通过英、德、美等六国船级社认证,热轧H型钢荣获中国名牌产品,马钢荣膺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称号….为了避免产品出口过度集中而引发的贸易纠纷,公司采取了出口地域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稳定产品出口到传统的韩国、东南亚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配合技术、生产部门开展出口产品的认证、准入工作,从而使公司产品重返北美市场,并先后开拓了中东、日本等新市场。”③

(三)船舶工业出口情况

皖江城市带的船舶工业已形成芜湖、巢湖、安庆、马鞍山、池州、铜陵等沿江地区6个万吨级造船产业集群,产品出口到欧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2010年皖江城市带出口各类船舶价值2.7亿美元,增长1.2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6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96.3%,出口国主要是利比里亚、安提瓜和巴布达等第三世界国家,对德国的出口同比也增长超8成。在出口船型中,散货船、集装箱船出口大幅增长。其中,散货船出口值1.7亿美元,增长4.8倍,占船舶出口总值的63%;同期,出口集装箱船0.6亿美元,增长4.1倍,占船舶出口总值的22.2%。

另外,根据2010年的数据,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承接10艘82000载重吨散货船,是目前安徽最大的船型。芜湖的船舶工业已是安徽省船舶业出口的主力军。

(四)家电产业出口情况

以合肥美菱为例,在刚刚过去的 “2012年度中国商务竞争新优势”典型企业及风云人物评选中,美菱以突出竞争优势荣获最具竞争力出口企业50强称号。从出口免验企业再到最具竞争力出口企业50强,美菱海外出口以逆势增长的姿态一路飘红。美菱系列产品远销北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一直持续增长,获国内家电行业出口增长冠军。去年12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颁出“出口免验”证书。会上,国内家电龙头企业美菱再次获得了该项出口产品的“最高荣誉”,其生产的540系列和风冷系列冷藏冷冻箱顺利成为免验产品,这标志着美菱跻身全国少数获得出口免验资格的企业之一。美菱一直针对海外市场专门研发创新性产品,如今美菱冰箱已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家电行业遇冷的2012年,美菱海外销售逆势增长,全年销量增长超过50%。

三、皖江城市带出口产业结构存在的瓶颈

(一)宏观产业结构瓶颈

1.产业结构失衡

从表2和表3的对比可见,目前,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多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其中的重化工业;第一产业除合马芜铜以外,比重均过高;而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皖江城市带为第二产业提供人才、中介、技术、金融等服务的第三产业则十分落后,这反映了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我们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产业转移,其承接的多是偏重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这就容易陷入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若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注重区域的自主创新与发展,不仅不会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会使其更加失衡,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的潜力会受到苛刻的限制。

表2 2011年皖江城市带各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单位:%)

2.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同质竞争激烈

从表4来看,各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重合程度较高。尤其体现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医药等相关产业。“这种产业结构布局趋同并太过分散,不仅使各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时对同一家企业的内讧式追逐,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同类型企业低水平竞争,导致相互临近的开发区难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互利合作关系,浪费大量地人力物力资源,降低了招商引资总体效益,对各开发区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④

(二)具体出口产品瓶颈

缺乏核心竞争力是许多具体出口产业及其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前景不力的主要原因。以家电业为例,“2012年,安徽家电(集中在皖江地区)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不足4%,远低于广东的53.9%,也低于浙江、江苏和上海,与作为全国第二大家电生产基地的地位极不相称,过分依赖国内市场显然不足以应对市场风险。”⑤而我们许多曾经闻名遐迩的品牌(如“扬子”,“荣事达”)要么被收购,要么早已辉煌不再。其主要原因在于,上游的研发无法突破,中游的生产没有规模,下游的服务罕见特色。每个环节均趋向平庸,整个家电行业必然大而不强,开拓国际市场的前景自然不容乐观。

表4 皖江城市带主要开发区重点发展产业

再看汽车产业,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的最大特色是完全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走出去”的自主性。但同时,面对国际市场的复杂特性,汽车出口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整体看,皖江城市带汽车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当今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很多核心技术存在对国外同行的过度依赖。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生产的许多产品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技术水平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出口贸易中,汽车的技术标准常常遭遇到国外竞争企业的竞争屏障。无论是行业影响力,还是规则话语权我们都不占优势。因此,相较于家电业,汽车业趋势更好但并非无懈可击。其瓶颈突出体现在(1)核心层企业带动能力有限。江淮、奇瑞是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内的核心企业,但它们与国内其他大型汽车集团相比差距较大。“2010年,奇瑞市场占有率只有3.76%,江淮市场占有率仅为2.53%;而排名第1的上汽,市场占有率达到19.62%。”⑥由此对比可见,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内的核心企业凝聚力不足。(2)“零部件产业发展不足,对核心企业的支撑有限。2010年,皖江城市带内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规模比值为1:0.96,离1:1.7的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围绕着核心企业虽然形成了一批零部件产业集群,但这些产业集群还普遍偏弱,对核心企业的支撑力度偏低。”⑦这种双向制约给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的做强做久都带来隐患。

四、优化皖江城市带出口产业结构的路径探索

(一)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切入点,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出口商品结构决定于现存产业结构,而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也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出口商品产业结构仍以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短期内这将会增加交易利润,长远来说却无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对产业的延伸构成壁垒,导致产业结构长期徘徊于产业链的低端。所以,要促进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首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此外,发展生物制药、软件、通讯设备、光电子设备以及一些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不仅有利于引发服务和技术的进出口,而且能促进原材料及其加工产业链条的延伸,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较为有利。

(二)做强加工贸易,助力贸易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当前,皖江城市带的出口贸易方式仍然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的比重很低。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皖江城市带需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利用加工贸易宏观政策调整的契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较高、辐射能力强的加工贸易项目,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进而带动全省贸易结构的调整,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鼓励铜陵有色等行业“冶金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种类上实现转型升级,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进一步扩大芜湖出口加工区,把芜湖出口加工区作为皖江城市带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其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其加工贸易的全省龙头带动效应。帮助合肥市申报出口加工区,吸引东部地区境外和国外加工贸易企业向皖江城市带进行转移。”⑦

(三)以进促出,双管齐下夯实出口支柱产业

以进口促进出口的主要方式为进出口挂钩、出口奖励、补偿贸易等,以补偿贸易为例,在国际贸易中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等费用的贸易方式。即买方以赊购形式向卖方购进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等,兴建工厂企业,投产后以所生产的全部产品、部分产品或其他商品、劳务在一定期限内偿还贷款本息。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皖江城市带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配套服务优势,承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先进的基础设备,以进带出。同时在投资海外资源(比如智利铜矿、中亚能源等)时积极争取互购和进出口挂钩等灵活的贸易方式,这样我们的出口会随着贸易与投资同步放大。

(四)挑选战略投资者,用好后发优势

皖江城市带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同时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政策让我们的拓展空间可以无限放大,用足用好这个稀缺的倾斜政策,我们完全有可能形成后发优势,后来居上。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遵循经济规律,又敢于不走寻常路,挑选战略投资者,对上述出口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核心竞争力,体育领域有个“恒大”模式,改革开放有个深圳模式,这些先行模式的成功启示皖江城市带,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以后,战略胆识与战略投资就成为我们后来居上的关键节点。

(五)对现在和未来的潜力产业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研究

对新型贸易方式及时消化吸收并创新为我所用。在当前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推动合肥服务外包示范市建设,挖潜合肥服务贸易的教育与科技优势等显性优势和科教产业的衍生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等隐形优势。在芜湖,我们可以在娱乐和文化创意产业(包括鸠江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上加大扶持力度,在皖江城市带其他地方也可以寻找类似于这样的类似产业进行培育与孵化,首先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在时机成熟后再推动出口导向战略,发挥后发优势并力争后来居上。

综上所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是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建设美好安徽的必然选择。随着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各地区的影响不断深入,皖江城市带的出口贸易发展一定会迈向一个新阶段。通过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未来一定会实现支柱产业及其产品出口规模经济引领皖江城市带外贸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

①江淮汽车:走遍中国走向世界http://auto.sina.com.cn/news/2005-01-12/083994817.shtml.

②马钢出口创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http://www.worldmetals.com.cn/xz/dbxz/dbxz06/200901/P020110623539052808842.doc.

③马钢股份去年出口创汇同比增66.7%http://www.p5w.net/stock/news/gsxw/200701/t728414.htm?COLLCC=2449796230&.

④汪婷、汪时珍: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耦合研究_基于马芜铜宜主要开发区的样本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7).

⑤安徽家电产业呼唤创新增长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3/02/20/012974607.shtml.

⑥陈旭: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的广域集群《经济视角(中旬)》,2011-09.

⑦郭媛媛: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集聚与整合研究,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4.

猜你喜欢
皖江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皖江城市带社保费征管机制优化研究
小虫找出口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给情绪找个出口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激荡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