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养研究

2014-05-24 08:44李春灿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本科生就业指导

李春灿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一特定就业主体来看,就业能力不足已成为该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核心问题。因此,分析和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探索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缓解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该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结构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英国教育和科技部(DFES)将就业能力定义为“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4]。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就业能力已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5]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视角主要围绕大学生就业展开。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就业价值的本领,是一种综合能力。[6]借鉴专家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实践锻炼,所形成和具备的良好就业素质、专业素质、工作素养和条件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既内含着在找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秀能力,又包括能够持续胜任所选工作要求的一种持久能力。[7]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分析就业能力构成的要素。1984年美国学者提出了适用于大学生就业的10种核心能力,涉及到三个方面: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需要拥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及能够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从雇主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职业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拥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8]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和能力,而是指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6]

从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就业能力结构是由知识、技能、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种混合的心理结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应反映社会需要、企业要求和个体特质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包括三部分:基础就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持续发展能力。

基础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准入条件,是就业的前提,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技术能力是关系到能否就业的决定性条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业技能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它是大学生能否胜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发展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后能否持续稳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源,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提高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挖掘能力、个人发展及职业规划能力等。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就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因素,参考有关同类型的调查问卷,并征求就业指导老师、往届毕业生等有关人员的意见,经过修改、完善,设计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能力的调查问卷。

表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

按照评价数据的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代表性和相关性等原则[1],从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发展能力3个方面,选取了28个原始指标,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见表 1)。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

(一)调查数据采集

根据上述构建的就业能力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采集数据,为指标赋值。通过向郑州5所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及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向往届毕业生、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及管理人员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评价体系中的28个三级指标进行打分,评分范围为1~5分,指标得分越高表明该区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越强。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4%。

(二)调查分析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可以高度概括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的潜在因子的多元统计方法。[9-11]根据因子分析法的思想,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影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几个综合指标,即主因子,构建出该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三)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问卷的同质信度。利用SPSS测出α系数如表2所示:其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85,表明调查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各题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

表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可靠性统计(可靠性统计量)

2.效度分析

采用结构效度分析法。结构效度一般通过SPSS的因子分析来做,看因子分析得到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是否达到50%以上,如果达到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是令人满意的。利用SPSS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测出所有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对本问卷采取因素分析得出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调查数据解释的总方差表(解释的总方差)

由表3可知所有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716%,表明本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四)适合因子分析判断

采用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两种检测方法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具体标准为KMO值:0.9以上非常好;0.8以上好;0.7一般;0.6差;0.5很差;0.5以下不能接受。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原假设相关矩阵为单位阵,如表4所示。

表4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该表给出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MO值为0.895,大于0.8,则调查数据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sig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也认为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五)因子分析过程

1.提取公因子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将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形变换成另一组互不相关的变量,即主成分。这些主成分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通常选取前几个主成分作为因子,每个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反映了因子包含原始数据信息量的多少。[9-11]如表3所示,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选取7个主因子。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都大于或接近53%,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3.716%,表明这7个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中大部分信息。

2.确定因子个数

由图1公共因子碎石图可以看出前面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变化非常明显,到第3个特征值以后,特征值的变化趋于平稳,说明提取3个公共因子可以对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在“旋转成分矩阵”输出结果中(表3),抽取了7个共同因子,但从公共因子碎石图中看出自第3个因子以后的因子似乎可以全部删除,至于是保留3个因子还是7个因子,应依据因子是否有其合理性而定。因子的合理性有两个含义:一为共同因子包含的题项变量至少在三题以上,二为题项变量所要测量的潜在特质类似,且因子可以命名。基于以上原则保留3个因子较为适宜。

图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公共因子碎石图

3.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对主因子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之后用方差极大法对其旋转,输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如表5所示:

表5 旋转成份矩阵a

该表格是按照设定的方差极大法对因载荷矩阵旋转后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变量在信息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分析工具使用能力、信息分析与预测能力、信息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将其命名为信息管理与应用能力。第二个因子变量在组织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将其命名为组织管理能力。第三个因子变量在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将其命为就业基本能力。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统计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8个评价指标分别属于3个主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3.716%,可以充分代表28个指标的评价信息。

这样,可得到一个新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及建议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学生、高校的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一)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

1.重视就业能力的自我提升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的核心条件,大学生个人是任何外部因素和政策措施作用的主体与内因,而高校和政府的措施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意识与行为。在校期间要关注本专业的就业趋势,明确职业定位,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2.制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大学阶段是职业发展准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客观分析职业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及实施计划逐步提升就业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是认识职业、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因此,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尽快形成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认识职业,拓展视野,锻炼就业能力,逐步缩小自身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积极创建名牌专业,形成“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的专业特色,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专业建设上,要加强调研,专业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不能只针对某一行业培养人才,又不能只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计划,既要立足于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又要注重学生的管理能力、就业能力、信息技术、文科背景知识的培养。培养方式既要切合信息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既懂技术、通管理等高标准的要求,又要突出其专业教育。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宽口径、厚基础,目的在于增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数量,扩大选修课范围。课程体系建设既要注重专业素质教育,突出本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合理配置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阶段学习中,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课程体系建设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国际接轨,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胜任所从事的工作,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加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构建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构建起一个以企业为核心,并拓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实习基地网络。其次,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切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申报等。再次,针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构建三大实践体系:业务技能训练体系、创新能力提高体系、社会实践锻炼体系。通过实施课程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三级实践性教学体系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从所授课程特点出发,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以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分析、课程实验法,通过课堂讨论、研究分析的形式丰富教学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构建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与提高素质于一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5.完善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机制包含了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人员、就业指导内容、就业指导方式等。完善就业指导机制,第一,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当前尤其要建立健全高校二级院系以及各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把就业指导机构建在专业上。第二,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发展性能力的核心内容。第四,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第五,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由以前的以“就业”为主的模式转化为“指导为前提,就业为目标”的模式。第六,创新就业指导方式,参与地区就业工作网络联盟,建立校园就业工作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方位、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

6.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保障,是完成职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及职业规划能力。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教育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和行动计划。行动是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它包括学习计划、社会实践计划、能力锻炼计划等。第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有针对性。第四,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强化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第五,分阶段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对低年级学生着力培养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则着重培养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

[1]林龙飞,黄光辉,王艳.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0,(1):39-43.

[2]牛志芳.长沙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9.

[3]王红,柯美录,孙静,等.基于市场需求导向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

[4]王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

[5]王德育,李月云.近5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综述[J].宿州学院学报,2011,(1):84-88.

[6]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

[7]王昕,陈树冬.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中外企业家,2011,(12).

[8]吴高波,江谭,刘佳.中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比较与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5):177-178.

[9]温碧燕,梁明珠.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8-22.

[10]吴开军.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以广州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9,(6):84-87.

[11]刘颖.武陵山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本科生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