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虹,王 朴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生理学是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联系医学基础与护理临床之间的桥梁,也是一门理论性及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生理学教学模式大多采用讲授法,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护理需求的技能型实用护理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1-2],它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抛锚式”教学法和“双主模式”教学思想[3]。我教研组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生理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随机抽取桂林市卫生学校2012级护理专业7、8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62人。两组入学时均为初中毕业生,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学生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2版,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理论知识为主线,以理论讲解为主,实验课则以教师示教后学生操作为主。实验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选取血液、血液循环、呼吸、尿的生成和排出、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等章节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其他章节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现以第三章“血型鉴定和输血原则”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1.2.1 教学前准备 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血型鉴定及输血原则”是教材第三章血液的最后一节,学生已学习了血液组成、理化特性、血浆成分、血细胞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安排“血型鉴定及输血原则”这一节课。本节课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内容包括:血型抗原和抗体、ABO血型分型依据、交叉配血、输血及Rh血型系统;实验内容为ABO血型鉴别实验。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整合重组,并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并把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使教学更贴近临床实际。考虑到课时限制、教学对象等因素,删去交叉配血的内容,并将较为简单的Rh血型系统改为课后自学。将全组学生分成8个小组,各小组选出一名学习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
1.2.2 教学实施(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教师播放一段刹车、撞车、救护车的声音,创设一个因车祸受伤需要输血的任务情境,让学生联想并描述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情景,积极思考对伤者后续的处理,引导学生明确本次课的任务——输血。
(2)问题点拨,分析任务。输血抢救时必然要面临血型的问题,教师通过启发讲授,点拨精讲,使学生了解血型的概念、发现史及“血型之父”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平,探究血型的分型原则及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教师展示A、B、AB、O 4种血型中红细胞膜抗原的类别,A型血中含有A抗原,血清中是否可能存在A抗体?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最终明确有抗原必然有相应抗体。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存在A、B抗原,血清中存在A、B抗体,引出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明确各血型中抗原和抗体的情况。让学生预测含有A抗原的红细胞与A抗体相遇的结果,并根据规律说出B抗原、B抗体相遇的结果。
(3)探究学习,完成任务。在学习了ABO血型的分类依据后,呈现任务1:如果A型血患者输入了B型血,会有何种后果?为什么?通过分析任务,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再次回到事故现场,伤者大量失血,在进行止血包扎后急需输血治疗,在给伤者输血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如何知道?呈现任务2:伤者血型鉴定。发给学生ABO血型鉴定实验报告,介绍血型鉴定的原理、材料、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设置情景,让学生自愿扮演伤者,师生配合,检测出“伤者”血型,教师边示范边提醒各步骤的操作要点,最后学生观察血型鉴定的结果。呈现任务3:询问血库后被告知血库告急,该怎么办?学生可为“伤者”献血,那么必须知道自己的血型,各组学生相互采血后进行血型鉴定,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的意义。
(4)归纳总结,增长知识。每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血型后,询问何种血型的血可以输给“伤者”,然后展示输血关系表,让学生完成任务并找出规律,从而最终掌握输血基本原则,并随堂完成血型鉴定的实验报告。教师再辅以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介绍,使情感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社会、关爱他人。
通过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考核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效果。考核成绩的数据采用(±s)描述,两组结果比较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设6项内容,要求学生对每项内容选择“是”或“否”,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0%。
我们对2012级护理专业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生理学理论及实验考核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和实验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和实验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人数 理论考核成绩 实验考核成绩实验组对照组6262tP--87.13±4.6980.58±3.855.93<0.0595.68±7.6884.52±9.074.42<0.05
由表1可知:实验组的理论及实验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生理学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表2 学生对两种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n(%),人]
表2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课堂主动参与意识等方面有较积极的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于“学”而非“教”,重视“学会”的过程,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探索和协作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卫校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虽已接触过血型相关内容,但侧重点仅限于血型分类、输血原则,而对血型分型依据不了解,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接触过血型鉴定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情境任务的设置、分析与探究,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又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辅以教师的点拨,通过团队合作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从而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少量提问,实验课则是教师示教,学生模仿操作,理论知识容易与实践操作脱节,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的[4],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情境任务的主线下,教师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此过程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今后的医疗护理团队合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卫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对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分析判断、团队协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无论从教材整合、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方面,还是从学生评价方面,均提出了更多挑战,能促使专业课教师不断充实自身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紧跟临床护理的发展步伐,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能顺应目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技能型的实用护理人才,值得推广。当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材、教学场所、学生人数、教师素养、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待完善。因此,应根据生理学的内容和性质、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恰当选择应用。
[1]王雪婷.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研究实验[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57-58.
[2]陈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与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9(6):123-124.
[3]Brent G,Wilson.Broadening Our Foundation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Four Pillars of Practice[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45(2):10-16.
[4]李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