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升城市区志的文化底蕴

2014-05-23 03:09李啸宇
天津史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创新

李啸宇

摘要:与传统地方志的省、市、县分类不同,城市区志是政区志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新方志编修中产生的一种新志种,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方志界理论创新的产物。首轮修志之初,绝大部分地区依旧沿袭传统区志的分类模式,城市区志所出不多,且大多使用传统区志的编修手段,忽视了城市区志的特殊性。文化是城市区志的主脉,是城市区志地方特色和发展历程的体现。把握文化发展脉络,提高志书文化底蕴,有助于提高城市区志编修水平,开发创新区志编修理念。

关键词:城市区志;文化底蕴;创新

一、 城市化与城市区志的出现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或城镇化。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化过程。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而地方志则将这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迭予以完整记述。

方志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周礼·诵训》上记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当时,“诵训”这一官员的职责就是为王述说方志所记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治国。清代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初步统计,现存的清代志书,约6000种,占现存旧志总数的75%左右。著名的志书有《灵寿县志》《遵义府志》《六安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县地方志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科学技术、农民起义、典章制度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方志工作传承下来,白话文编修的各地区方志开始出现,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开始建立区级的行政体系,原有的区志分类得到创新,开始出现城市区志。城市区志的出现晚于中国的城市建区时间,以1988年南京《白下区志》为开端,其后其他地区的城市区志也就应运而生。

二、 城市区志编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 城市区志与传统县志的混淆

城市区志与传统县志都属于县级综合志书,都遵循志书编修的“横排竖写”“以类聚事”基本原则和要求,主体内容和编修部类也相同。而双方的差别在于记述的侧重点,传统区志更侧重于记述农业为主体下的社会发展,主要以政治、经济发展为脉络。由于城乡之间较为分散,造成文化发展不统一,在某些程度上缺乏完整的文化品牌定位。不同于传统的修志理念,城市区志更加注重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理念,并将之予以概括,形成一个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在志书中表现出来。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贯穿始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与社会风俗、文化现象相辅相成,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而在当今的城市区志编修中有时会“换汤不换药”,忽略“文化品牌”的巨大影响力。

2. 记述中的“时间”与“时期”

在记述中,志书遵循“横排竖写”的方针,按时间顺序记述各部门、各类别的发展变化情况,这往往会出现流水账,一通到底,毫无亮点,毫无新意。这就是忽略了“时期”的重要性,如“文革”时期,纵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这段时期开始之前、之中和之后就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形态。

三、 如何提高城市区志的文化底蕴

不管哪种类型城区,都有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对现实存在的区情有深厚的影响。即使现在编纂的是续志,是断代志,上下限只有二三十年,修志者也要深入掌握现实区情特点,吃透长期形成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这是分析区情变化及其特征的基础性条件。

1. 找准定位,分而不散

城市化的功能分区多种多样,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因此如何理清“市”与“区”的关系就至关重要。以天津市与北辰区为例,俗话说九河下梢天津卫,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造就了天津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民俗、民情也各具千秋。在进行这类内容的记述时,需要将区志中的“小文化圈”与天津的“大文化圈”以交集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单纯的归属关系。既能“走进去”,又能“跳出来”,求同存异,在市志中宏观介绍的基础下,找出本区与其他区民俗、民情的不同点,更微观的予以呈现,如婚丧嫁娶的习俗、民间俚语、民间艺术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记述中不能单纯的以行政区划作为划分区与区、区与市的标准,而应与文化差异相结合,写“大区志”,不做“小区志”。

北辰区位于天津市的城乡结合部,南部与市区接壤,北部与武清区相邻,而在“南与北”的一些地区某些习俗却不尽相同。如在结婚时“接亲”时间基本是下午的3点左右,然后举行典礼,婚宴在晚上举行,这一点与市区相同;而在接近武清区的部分村庄,则与武清区的习俗接近,上午或凌晨去接亲,典礼和婚宴在中午进行。这种情况就属于比较特殊的民俗现象,必要时需要进行分而述之,以尽可能完整地反映本地区的民俗文化风貌。

2. 城乡的“集聚”与“分离”

城市化的结果就是农村进一步向城市靠拢,这也造成了所谓的“主流文化现象”,很多农村原有的民俗文化被城市所同化,在记述中应把握全局的同时,兼顾不同村落、不同地区。以北辰区为例,2000年以来,应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北辰区陆续在各镇开展示范小城镇建设,许多的村落被吞并、拆迁,村民搬进楼房,与城区进一步融合。原有的自然村文化圈被破坏、流失,这就需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与调查,力求保存最原汁原味的文化素材。如北辰区有多家传统舞蹈队,但尤以北仓虫八 腊庙小车队为佳,被市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需要在介绍全区其他传统舞蹈队的前提下,予以深度挖掘。

3. 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文化包括地名文化、宗教文化、礼乐文化、民间文化、习俗文化、庵观寺庙文化等。乡村中的河流、屋场、山岭、城镇、集镇、街道等地名,都有其起源和故事。本地区的宗教文化,如祭拜方式、宗教生活等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本地的传说、童谣、民歌,名胜古迹、楹联匾额、碑文皆是地区文化的积淀,值得大书特书。北运河作为北辰区的一个文化地标,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北运河流经许多城区,北辰段只是小小的一部分,需要大量独有的古迹、碑文、公园和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来形成有特色的北辰运河文化。

塌河淀曾是存在于天津中心城区东北部的泻湖型洼淀,清乾隆四年(1739)版《天津府志》中记载:“塌河淀,一名大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者也……”。这片烟波浩瀚的水域,在天津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周围村落的形成、经济的发展、海河中诸多水系的开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多数人已经不知道这段历史,这就是城市区志不断创新中需要挖掘的题材,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在正在编修的《北辰区志(1979~2009)》中就对塌河淀进行了全方位地考察、论证和大篇幅的记载,从古籍、档案等材料中不断完善内容,最终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塌河淀。

北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周边乃至全国都有较强的独特性,以桃花寺、北运河和清真寺及回族村为最。由于“潮不过杨”的自然地理因素,北运河杨村以下的北仓成为明清时期漕运枢纽和重要商埠,留下了较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桃花寺是北运河较为著名的文化古迹,名字是清代康熙皇帝所赐,曾经繁盛一时。清真寺紧邻北运河,其所在的天穆镇是天津市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天穆村清真北寺是天津市最早伊斯兰宗教建筑和活动场所。北辰区的农民画、民间曲艺和民间工艺均有自身的特色。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也已经形成了以“天穆杯”小品大赛和“北仓杯”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影响力较大的活动。这些就是专属于本地区的、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值得深入挖掘。

四、结语

志书的功能是资政育人教化,修志人承载着记录历史的重任。如何在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下,对城市的发展历程予以完整的呈现,并找出其中的闪光点,是修志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当代经济、政治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文化底蕴更能彰显地区特色,也被更多的提上案头,成为城市区志的工作重点。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城市;一部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区志,才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志书。

参考文献:

①刘兴汉 《也谈城市区志的编写》岳阳市情网

②范洪涛《站在宏观高度续修好城市区志的几点认识》《上海地方志》2011年第4期

③天津旅游资讯网 区域索引 北辰区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中国传统元素在新中式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