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宁 孙晓燕 刘 静
浅析血站采血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戴梓宁 孙晓燕 刘 静
血站采血人员在检测和采血过程中极易被针头刺伤﹑尖锐物割伤, 而且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等情况时有发生。这给处于采血一线的采血人员带来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本文通过对血站职业暴露的基本表现的介绍, 提出了具体的血站职业暴露的相应应对措施。
血站;职业暴露;采血人员;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指因职业关系而在危险因素中暴露, 进而可能会对生命和健康产生危害一种情况[1]。血站采血人员﹑体检护士﹑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处理医疗废物等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和面对许多不明原因的病原体, 每天做着采集制备血液与储存血液等相关工作, 因特殊的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以及接触人群较复杂, 职业损伤位居首位[2]。基于此, 本文对血站采血人员职业暴露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究, 进而对血站采血人员应对职业暴露问题的防护措施进行具体探讨。
1.1 接触血液 采血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血液打交道,操作不当的静脉穿刺极易造成采血者暴露部位被血液溅到;血标本采集后不慎溅出或翻倒﹑样管渗漏等;采血结束, 献血者不规范按压针眼, 血液易外流;热合血袋辫子渗漏血液。
1.2 针头刺伤 在采血护士完成采血之后, 针冒回套针头时或拔针后放置位置不当易被误刺;在人员较为拥挤﹑血站采血人员工作时间长情况下易被针头刺伤;被他人不慎刺伤等都极易引起针头刺伤或扎身等职业暴露问题。
1.3 化学因素 采血人员每天接触的化学消毒剂很多, 这类化学消毒剂的腐蚀性和刺激性较强烈, 而且长期直接接触戊二醛或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 如果不加防护容易引起头痛﹑气促﹑接触性皮炎及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问题。
1.4 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皮肤擦伤﹑环境因素及医疗废弃物(如采血废袋﹑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及针头注射器等)对采血人员的影响。例如在剪辫管标本时, 被剪刀割伤。还包括一些采血人员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等也会引起一定的职业暴露问题。
2.1 提高采血人员自身防护意识 在职业暴露中, 采血护士属于高危人群, 而最危险的则是长期直接与血液接触的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的关键是提高血站采血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3]。对采血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及职业暴露安全措施方面的定期培训, 特别是对新上岗人员, 一方面让其熟悉血源性感染及其预防知识, 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 另一方面让其认识到采血工作面临着被细菌﹑病毒感染的威胁, 促使其警觉性提高。
2.2 采血操作流程要规范 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血管进针不要直对, 必须在针头斜面全部扎入皮肤之后再进入血管;结束采血后, 应及时拔针, 动作要快, 避免针头带出血滴;采血后血袋应稳妥放置, 采血的针进行热合之前要戴上护针帽;带血的针头需及时放入指定的针头收集盒内, 统一回收和集中销毁;热合机调试到正常工作状态, 调置最佳时限状态, 试用符合要求;离心机工作状态应调到正常, 不能时是过快转速, 以免试管破损。
2.3 进行严格消毒 消毒严格既能对采血人员进行有效安全防护, 又符合安全采血供血的要求。凡与皮肤及黏膜接触的器械和用品消毒必须达到要求, 要及时对血液和献血者﹑采血物品玷污﹑操作台面溅出的血液处理清除, 并用消毒剂消毒。消毒液应现配现用, 不同区域的抹布不能混合使用。2.4 重视自身防护工作 普遍性防护原则是自身防护工作首要原则, 对全体献血者的血液, 包括被血液污染的物品视为潜在传染性的物品, 应在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后再接触这些物品。对于防护装备的标准均应与国家有关要求相符,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
2.5 化学因素防护 戊二醛消毒液在使用时, 应在带盖的容器内放置戊二醛存, 且保证良好的通风。接触戊二醛之前应戴乳胶手套,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三氧消毒机使用时必须在封闭空间内进行, 室内保持无人, 消毒后30 min以上才能进入。
2.6 提供必要的防护工具 血站应提供防护服﹑乳胶手套﹑防护眼镜等基本防护用具, 切断采血人员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 使易感人群得到有效保护, 工作人员工作时应正确穿戴防护用具。
血站必须对采血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问题高度重视, 提高采血护士人员的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 制定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方法要科学有效, 切实可行。同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以预防为主, 操作流程要规范, 构建一个有序安全的采血环境, 使广大采血人员的基本身心健康得到保证,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进而减轻职业暴露的危害。
[1] 孙俊芳, 时宝红.血站采供血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4):5917-5918.
[2] 丁原芳.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5):366-367.
[3] 张会平.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探讨.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8):137-138.
266071 青岛市中心血站(戴梓宁 刘静)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孙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