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国 高 钰
原发性纵隔肿瘤34例外科治疗分析
许崇国 高 钰
目的 探究分析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近几年收治的3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4例, 畸胎瘤10例, 胸腺瘤6例, 淋巴瘤4例。完全肿瘤切除31例(91.2%), 3例行纵隔肿瘤部分切除术(8.8%), 死亡率为0。结论 胸部X线及CT检查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 手术为其首选诊治方法, 手术效果良好, 同时应注意术后综合治疗及防治并发症。
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诊治
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3月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34例, 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加以讨论。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41.5岁。其中无症状者﹑体检或常规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者10例, 有症状者24例,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胸痛﹑胸闷﹑咳嗽﹑气促等, 3例患者有脓痰和咯血症状, 6例胸腺瘤患者中,一半为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神经源性肿瘤14例, 胸腺瘤6例, 畸胎瘤10例, 淋巴瘤4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全麻手术治疗, 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术方法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及电视胸腔镜(VATS)手术, 对于绝大多数神经源性肿瘤及纵隔囊肿患者采用VATS手术。本组34例患者中, 31例患者予以VATS手术或辅助小切口(VAMT)手术切除完全肿瘤, 3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采用VATS行纵隔肿瘤部分切除术。在切口的选择上应根据肿瘤所在位置﹑性质及大小进行切口, 本组34例暴露满意,手术完成较为顺利。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完全肿瘤切除31例(91.2%), 部分肿瘤切除3例(8.8%), 死亡率为0, 术后对本组病例进行随访6个月, 发现3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 有2例症状消失, 1例继续服用药物1.5年后肌无力症状得以缓解。其余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均预后良好, 未见复发。
3.1 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瘤以畸胎瘤﹑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甲状腺肿及淋巴瘤为主。本组病例中,最多见的为神经源性肿瘤。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发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神经源性肿瘤常于查体拍胸片时发现;本组6例胸腺瘤患者中合并重症肌无力3例, 多表现为双睑下垂;有甲亢者则为甲状腺肿瘤;畸胎瘤破入肺门, 患者可有毛发或豆渣物咳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胸部X线和CT检查, 确诊还有结合观察患者的体征﹑好发部位及临床症状。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为诊断提供初步依据, 也是最基本﹑最首要的诊断手段。对不能立即明确的患者, 应行CT扫描检查, 因其具有更高的分辨度, 可准确分析肿瘤的大小﹑密度以及邻近器官受侵情况, 明显提高纵隔肿瘤的诊断准确性[1]。如遇疑难患者, 需根据临床症状等进行相关的特殊检查, 要准确详细的了解肿瘤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避免误诊。如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对肺叶﹑支气管进行检查诊断, 通过同位素扫描对脏器进行检查诊断等。采用纵隔镜检查及活检观察诊断中纵隔良性或恶性淋巴结病变。对于临床症状明显﹑发病时间短及刺激性呛咳者, 应警惕其恶性病变的可能。
3.2 手术治疗 除对恶性淋巴源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外,绝大多数原发性纵隔肿瘤均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且一旦确诊,需尽早手术。因纵隔内重要脏器多, 解剖关系复杂, 手术风险大,故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切口的选择尤为重要。VATS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故在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组病例均采用VATS或VAMT进行手术, 手术切口严格遵循生理干扰小﹑术野暴露好﹑可彻底清除的原则。对于前纵隔肿瘤较大﹑侵袭性生长方式﹑与胸部大血管关系密切者行胸骨正中切口, 胸骨后上方的纵隔肿瘤行颈部弧形切口, 纵隔内甲状腺肿瘤行颈部切口, 其余可使用的手术切口有胸部前外侧﹑后外侧或者腋下小切口[2]。术中必须高度重视探查, 仔细解剖。即使肿瘤较小, 亦应彻底了解其周围关系后方可实施切除。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常规放﹑化疗。同时,对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 应在手术前对其进行内科用药的调整,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另外, 术后需要对患者加强监护及合理营养, 做好并发症的防治工作。
[1] 张思东.浅析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27):95-96.
[2] 李开河, 陆巍, 赵芝乔.原发性纵隔肿瘤46例诊治体会.河北医学, 2009, 15(04):440-442.
276800 日照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