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对阈下刺激再认的影响

2014-05-21 03:26陶思情井晓璇梁芳李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阈下测验范式

陶思情,井晓璇,梁芳,李赞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不同的记忆类型大多通过不同的测验来产生, 如采用直接测验(再认或回忆等范式)来研究外显记忆,或者通过间接测验(词汇判断、补笔等范式)获得内隐记忆的相应指标。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是分离的。这种分离关系是基于内隐和外显记忆通过不同的测验测量的。但有研究者开始认为,任何一个记忆测验中,内隐和外显记忆都可能会同时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作用,于是研究者们想在一个测验中同时获得不同的记忆类型。Schott[1] [2]等首创的一种两阶段的测验范式(词干补笔范式)能实现这种目标。而Voss[3]等人也发现一种迫选再认范式,它可以产生不带记忆提取意识的内隐记忆过程。这种范式是:让被试学习无意义的万花筒刺激,之后对学习阶段的刺激进行标准的再认测验或二选一的迫选再认测验,每次选择后进行自信度评价,自信度分成高自信度,即选择是基于对学习阶段特定信息的提取;低自信度,即选择只是基于有点熟悉性的感觉,无法提取特定的信息;完全猜测,即完全没有记忆。高自信度和低自信度都意味着被试有主动的外显记忆,而猜测则意味着外显记忆是完全缺失的。结果表明:在标准的再认测验中,猜测下的再认准确率低于有主动提取的再认准确率,但在迫选再认测验中,猜测下的再认准确率反而高于主动提取的再认准确率。这说明在迫选再认的情况下,重复产生的知觉流畅性会提高被试选择旧项目的倾向, 即使被试没有意识到这种倾向的存在,而这就是内隐记忆的显著特征。可见迫选再认的方式能够区分出外显记住和不带提取意识的内隐启动行为。概括地说,迫选再认测验是在一个测验中通过合适的实验控制同时获得不同的记忆类型,后比较它们的编码加工。因此迫选再认会显现出一些优点。这种迫选再认范式把记忆分为记住、启动、忘记和虚报[4]。对阈上刺激的研究表明:迫选再认范式在研究阈上刺激上会比单纯再认范式更有效。

Voss,Baym[3]等人用迫选再认测验研究的结果发现,猜测选择出的刺激有着极高的再认正确率,并且分心任务也有力地证明了在注意被分散的情况下,迫选测验存在更高的猜测准确率。在已有研究中发现,猜测情况下的再认正确率达到82%,比在高低自信度情况下的再认正确率高。孟迎芳[5]用迫选再认测验让被试在学习阶段后,进行标准的迫选再认测验, 每次选择后进行自信度评价。为了检验猜测是否能够提高被试的再认准确率,对被试猜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猜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试的再认准确率。既然猜测能提高被试的再认率,那么在鼓励猜测的情况下,被试对阈上刺激的再认率是否会提高呢?Jeneson[6]及其同事们提出了一个要么鼓励猜测,要么鼓励自信地作出反应的简单操作方法。结果表明:在再认测验中,与鼓励自信地反应相比,鼓励猜测地反应增加了猜测的广泛性(猜测率是鼓励自信反应的2倍)及准确性(在猜测中被试的再认率得到了提高)。Voss&Paller[7]发现猜测的再认率(启动/猜测总数)和被试通过意识提取的再认率(记住/意识提取总数)几乎相等(分别是73% 和79%),然而猜测的反应比基于熟悉的反应更加准确。在几个不同的实验中也证明了在分散注意下的再认准确性比集中注意下的再认准确性更高。这表明在再认测验中,分散注意的情况会导致相对更少的自信度,也就是猜测会更常见,同时猜测的准确性会更高。

以上是关于阈上刺激的研究,那么阈下刺激呢?

阈下刺激是心理学研究得比较早的一个概念,随着内隐记忆的提出,阈下刺激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阈下是用以描述发生在意识以外的心理活动。Gustav 和Fechner 最早关于阈限的定义是指:被试以随机水平的成绩(50%)觉察一个刺激所需的刺激强度。如果一个刺激的强度低于阈限, 那么我们可以说该刺激并未被觉察,即是阈下刺激。但是阈下刺激也会产生知觉表征,即阈下刺激虽然未被觉察到,但是它仍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情感、动作、学习或记忆[8]。Dehaene 和 Greenwald[9] [10]的研究为阈下知觉的存在提供了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迫选再认对阈下刺激的研究是否同样有效?猜测能否提高阈下刺激的再认率?国外关于猜测对刺激再认率的影响的研究不是很多,并都局限在对阈上刺激的研究。而国内对此的研究更是稀少。本研究旨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探讨猜测对阈下刺激的作用机制,以期丰富相关研究成果。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本研究对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考试中,那些敢于猜测的受测者似乎比谨慎的受测者更容易得高分,猜测确实能提高成绩[11] 416。所以,在考试中对猜测进行修正似乎是必要的。

1.2 问题提出

以上都是在迫选再认范式中,是否鼓励猜测对阈上刺激的影响的研究。但是刺激不同, 提取结果也应该有所差异。迫选再认范式对阈下刺激的研究是否同样有效呢?迫选范式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学习阶段对阈下刺激进行学习,在测验阶段鼓励被试对阈下刺激进行猜测,结果是否和阈上刺激一样?即鼓励猜测会提高对阈下刺激的再认呢?鼓励被试对阈下刺激进行猜测与不鼓励被试对阈下刺激进行猜测,两者的结果会有怎样的差异呢?通过两阶段迫选再认测验进行研究:在学习阶段先快速呈现阈下刺激,紧接着呈现学习刺激,对学习刺激进行颜色浅加工;测验阶段包括再认和迫选再认两阶段。在再认阶段旧词和新词混合视觉呈现,要求被试快速判断呈现的词是旧词还是新词;在迫选再认阶段旧项目与新项目配对出现,被试从中选择一个刚才见过的刺激,如果两个刺激都是未曾见过的,也必须从中猜测出一个。比较再认阶段与迫选再认阶段被试对阈下刺激的再认率来验证迫选再认测验对阈下刺激的有效性;此外比较是否提示鼓励猜测对阈下刺激的再认率的差异。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

2(实验)×2(测验类型)的混合设计,其中实验包括两个:鼓励猜测和不鼓励猜测,测验类型分成两类:迫选测验和再认测验。

2.2 被试

共50名大学生被试,每个实验各25 名, 年龄在19 ~ 25 岁之间, 右利手, 视力或矫正后视力正常, 身体健康, 无严重病史记录。

2.3 材料

低频汉语双字词 240 个,选自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1986年出版), 词频为 2.3~9.9/百万, 平均词频 4.162/百万, 所有词的意义趋向于中性化。把刺激对等地分成4组,它们在词频、笔划、读音、结构等方面基本取得平衡,其中1组作为学习阶段的学习刺激(掩蔽刺激),1组作为学习阶段的阈下刺激,剩余2组作为测验阶段中与学习刺激和阈下刺激配对的新刺激。在测验阶段,屏幕中央呈现一个19.05×7.06cm的白色方框,旧词与新词配对同时呈现在方框左右两边,字体大小为60,字体颜色均为黑色,两个词中间间隔约为1cm。

2.4 实验程序

包括两个实验,两个实验只是指导语不同,区别是在指导语中有无鼓励被试在测验阶段进行猜测。实验一学习阶段指导语为:“请您对词语进行颜色判断,红色按F键,蓝色按J键。”在测验阶段指导语为:“从呈现的词语中选择出刚才见过的刺激,选择左边的按F键,选择右边的按J键。之后进行自信度判断,对刚才的选择进行“见过”还是“猜测”的判断。实验二中学习阶段指导语与实验一相同;在测验阶段指导语为:“从呈现的词语中选择出刚才见过的刺激,选择左边的按F键,选择右边的按J键。之后进行自信度判断,对刚才的选择进行“见过”还是“猜测”的判断。若不确定,请尽可能地进行猜测。”

被试坐在隔音室内的沙发里,要求注意计算机屏幕中央的注视点。显示器背景为黑色,距离被试80cm。实验包括四个阶段:

(1)学习阶段:首先呈现阈下刺激67ms,之后紧跟着一个学习刺激,呈现500ms,阈下刺激与学习刺激之间无时间间隔,只要求对学习刺激进行颜色判断(浅加工任务)。每个trial之间间隔(ISI,以“+”表示)为1600±200ms。屏幕中央呈现一个10.58×7.06cm的白色方框,所有刺激都呈现在白色方框之内,单个学习双字词位于方框中央呈现,字体大小为60,其中浅加工学习词60个,浅加工词一半为红色,一半为蓝色,红色按F键,蓝色按J键。 60 个阈下词都以黑色呈现在白色方框中,因此学习阶段一共需要双字词 120个。

(2)分心作业阶段:屏幕中间呈现一个3位数数字,被试做1分钟倒减3运算,要求大声报告出来。

(3)再认判断:即旧词和新词混合视觉呈现,要求被试快速判断呈现的词是旧词还是新词,旧词按F键,新词按J键,左右按键在被试间平衡。再认测验阶段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500ms,刺激间隔(ISI)为1800±200ms。每次再认判断后通过两个按键回答刚才所选刺激是“见过”还是“猜测”的结果。旧项目与新项目的位置在被试内进行平衡,回答的两个按键在被试间进行平衡。学习阶段的60个旧词随机在再认判断阶段呈现,另加 60个新词配对呈现。

(4)迫选再认阶段:旧项目与新项目配对出现,被试从中选择一个刚才见过的刺激,如果两个刺激都是未曾见过的,也必须从中猜测出一个,选择左边的按F键,选择右边的按J键。呈现时间为2000ms,ISI为1800±200 ms。之后通过两个按键回答刚才所选刺激是“见过”还是“猜测”的结果。旧项目与新项目的位置在被试内进行平衡,回答的两个按键在被试间进行平衡。学习阶段的60个旧词随机在迫选再认判断阶段呈现,另加 60个新词配对呈现。在正式实验之前让被试练习, 熟悉程序, 练习的项目不进入正式实验。两组实验之间被试稍作休息。实验程序使用 Presentation 0.71 软件编制。

图1 实验流程图

2.5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

3 结果分析

3.1 猜测对刺激猜测率的影响

对被试在是否鼓励猜测情况下的刺激猜测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在鼓励猜测下的猜测率为66.78%,在不鼓励猜测下的猜测率为54.88%。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t=2.256,p=0.031)。单独对阈下刺激的猜测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猜测对阈下刺激猜测率的影响

鼓励猜测下对阈下刺激的猜测率高于不鼓励猜测下对阈下刺激的猜测率,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1.244,p=0.228)。

3.2 猜测对阈下刺激迫选再认率的影响

对被试在是否鼓励猜测情况下的阈下刺激的再认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鼓励猜测情况下,被试的再认率为49.12%,而不鼓励猜测下的再认率为43.57%。对二者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t=2.077,p=0.046),且鼓励猜测下被试的再认率高于不鼓励猜测下的再认率。说明鼓励猜测能提高被试的再认率。

表2 猜测下对阈下刺激迫选再认率的影响

3.3 鼓励猜测下是否迫选对阈下刺激正确再认率的影响

在鼓励被试猜测下,对在是否迫认情况下的阈下刺激的正确再认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迫认情况下,被试的正确再认率是49.12%,在再认条件下,被试的正确再认率为28.60%。对二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在迫认测验下的再认率高于再认测验的再认率,说明迫认能提高被试的再认率。结果如表3。

表3 鼓励猜测下是否迫选对阈下刺激正确再认率的影响

对实验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变量(鼓励猜测和不鼓励猜测)对实验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F=0.248,p=0.622)而组内变量(迫认和再认)对实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F=12.345,p=0.001)。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4.137,p=0.051)。

4 讨论

在是否鼓励猜测下,被试对阈下刺激的猜测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对阈上刺激的猜测率却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对阈上刺激的加工时间相对较长,在对阈上刺激的加工,在存在表层加工外,可能还会对阈上刺激进行语义加工。而对阈下刺激。往往由于其“一闪而过”,只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阈下刺激只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在基于熟悉性上的反应比基于语义加工上的反应会更倾向于做出猜测的反应。因此,不管是不是鼓励被试进行猜测,被试对阈下刺激都倾向进行猜测。在鼓励猜测下对阈下刺激进行反应的猜测率比不鼓励猜测下对阈下刺激进行反应的猜测率虽然要高,但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在鼓励猜测下被试的再认率高于不鼓励猜测下的再认率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鼓励猜测能提高被试的再认正确率。因为已有研究表明,再认测验中包含了两种认知加工过程:由重复导致的知觉流畅性以及对先前学习信息的有意识提取。不鼓励猜测反应,首先倾向于有意识的提取相关的情节性的信息,只有在提取失败后才会进行才猜测反应,这种猜测反应是随机的而不是基于视觉流畅性的。但是在鼓励猜测下,即使在有意识提取失败后,被试会对刺激进行猜测,而这种猜测是基于视觉流畅性的。重复的知觉流畅性能提高被试选择旧项目的倾向。因此鼓励猜测下的再认正确率更好。

在鼓励猜测下,被试更倾向于做出猜测的反应。在猜测前提下,被试在迫选再认和再认中的正确率是不一样的。可能因为在迫选再认下,有着严格的指导语, 行为目标明确, 反应选择有限, 因此被试在如何完成任务上没有太多的自由。同时刺激是成对出现,在对阈下刺激进行猜测时,被试会把要选的旧词和成对的词进行比较。被比较的刺激相当于一个提取线索,“部分线索效应”有助于被试的记忆,线索能提高对刺激的正确提取。因此迫选再认下的再认率高于单纯再认下的再认率。

5 结论

5.1 猜测能提高对阈下刺激的再认率。5.2 在对阈下刺激的研究中,迫选再认范式比单纯再认范式更有效。

[参 考 文 献]

[1] SCHOTT B H, RICHARDSON-KLAVEHN A, HEINZE H J & DÜZEL E.Perceptual priming versus explicit memory:Dissociable neural correlates at encoding[J].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2, 14(4):578-592.

[2] SCHOTT B H, RICHARDSON-KLAVEHN A, HENSON R N, BECKER C, HEINZE H J & DÜZEL E. Neuroanatomical dissociation of encoding processes related to priming and explicit memory[J].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6,26(3):792-800.

[3] VOSS J L, BAYM C L, PALLER K A. Accurate forced-choice recognition without awareness of memory retrieval[J]. Learn Mem,2008,15: 454-459.

[4] 孟迎芳.从迫选再认测验看记忆编码过程的加工机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62-167.

[5] 孟迎芳.内隐与外显记忆编码阶段脑机制的重叠与分离[J].心理学报,2012, 44(1):30-39.

[6] JENESON A, KIRWAN C B, SQUIRE L R. Recognition without awareness:An elusive phenomenon[J]. Learn Mem (this issue). doi: 2010,10.1101/lm.1815010.

[7] VOSS J L, PALLER K A. What makes recognition without awareness appear to be elusive? Strateg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ccuracy of guesses. 2010:460-468.

[8] 王沛,霍鹏飞,王灵慧.阈下知觉加工水平及其发生条件——基于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2,44(9):1138—1148.

[9] DEHAENE S, NACCACHE L, LE CLEC'H G, KOECHLIN E, MUELLER M, DEHAENE-LAMBERTZ G, et al. Imaging unconscious semantic priming[J]. Nature, 1998,395:597-600.

[10] GREENWALD A G, DRAINE S C & ABRAMS R L. Three cognitive markers of unconscious semantic activation[J]. Science, 1996,273(5282): 1699-1702.

[1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心理测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阈下测验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阈下抑郁大学生的童年创伤研究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阈下信息技术:或成为全媒体时代的脑控手段?
你知道吗?
抑郁的新亚型:阈下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