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丹,何家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成熟体细胞的亚群,又称为基质干细胞,是治疗中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基础。MSCs具有黏附能力并且能够在体外扩增;多分化潜能:在特定的生理或是实验条件下能分化为特定的功能细胞、组织、器官,同时免疫抑制的能力[1];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2]。然而BMSCs的含量极低,因此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BMSCs。分离扩增大量的原始干细胞成为研究和应用干细胞的先决条件。但其增殖和生长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找到一个既简单又可行的方法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BMSCs的重要问题。目前,体外培养BMSCs的完全培养液中大部分都加 FBS,而文献[3-6]报道中关于BMSCs体外培养的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浓度不尽一致。不同浓度的FBS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较少,该文探讨3种不同浓度的FBS对BMSCs的纯度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健康SD大鼠15只,4周龄,普通级,体重75~100 g,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L-DMEM培养基、FBS、胰蛋白酶(澳洲 Hyclone公司);荧光标记抗大鼠CD29-PE、CD45-PE(美国 Biolegend 公司);CD44-FITC、CD90-FITC(美 国 Santa Cruz 公 司);Axiovert200倒置相差显微镜(德国Zelss公司);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超净工作台(中国苏州净化公司)、CO2细胞培养箱(美国Thermo公司);冷冻离心机(美国Beckman公司);酶联免疫检测仪(美国BioTek公司);CCK-8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上海贝博生物试剂公司);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BMSCs分离、培养 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置于体积分数为75%乙醇溶液中消毒5~7 min,在超净台中取出股骨和胫骨,然后放到另一杯乙醇溶液内消毒5~6 s后用PBS洗3遍,再置于PBS内。用注射器抽吸完全培养基反复冲洗骨髓腔,直至股骨和胫骨两端发白,然后按细胞浓度1×109/L将细胞悬液加入至培养瓶内,随后将培养瓶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内培养。2 d后首次半量换液,以后每3 d全量换液1次,每次换液去除悬浮的杂细胞。
1.2.2 BMSCs的传代培养 当细胞生长至80% ~90%融合时,用PBS洗细胞2~3次,然后加入胰蛋白酶1 ml消化 1.5~2.0 min,在镜下见间隙增宽,细胞变圆,有少量细胞悬浮时立刻加含体积分数为0.10 FBS的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然后制备成细胞悬液,离心,去上清液,以相应的培养基重悬细胞后并按1×107/L传代,记为第1代(P1),以此类推第2、3、4、5 代记为 P2、P3、P4、P5。传代时严格控制胰酶的时间,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去除。
1.2.3 BMSCs的鉴定 实验分为A、B、C 3组分别为用 0.10、0.15、0.20 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的 BMSCs,取A、B、C原代第72小时和第9天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拍照记录细胞形态。
1.2.4 流式细胞仪检测 BMSCs表面标志 取A、B、C 3组原代细胞,2 d后首次半量换液,以后2~3 d全量换液1次,当细胞长至80% ~90%融合时,用0.25%的胰酶消化传代记为P1,然后依次传代下去记为P2、P3、P4、P5。用PBS洗洗涤这3种培养基培养的2、3、4、5 代细胞2 ~3 次,弃上清液,余 100 μl,配成终浓度为1×106/ml的细胞悬液。分别加入CD29-PE、CD45-PE(1.25 μl),CD44-FITC、CD90-FITC(20 μl),及同型对照,4 ℃避光孵育 30 min,之后再用PBS洗细胞2~3次,弃上清液,加入500 μl PBS,制备成单细胞悬液,上流式细胞仪,检测PE、FITC标记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进行表面抗原测定。
1.2.5 不同浓度的FBS对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取生长转态良好的P3细胞,用PBS洗细胞2次,然后用0.25%的胰酶消化1.5~2.0 min,按细胞浓度为1.0×109/L传代至12个一次性细胞培养瓶,每4瓶分为一组,随机分为3组,3~5 h后细胞铁贴壁,弃去原培养液,分别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0、0.15、0.20 的 FBS 的 L-DMEM 培养液,在 5%CO2、37℃培养箱内孵育,分别将相应培养基孵育24、48、72、96 h的BMSCs用PBS洗洗涤细胞2~3次,70%乙醇固定过夜,次日PBS冲洗去乙醇,加入100 μl RnaseA,混匀,37 ℃水浴 30 min,然后加入 40 μl PI染液,4℃避光30 min,然后上机检测相应培养基孵育后的 24、48、72、96 h 的 BMSCs的周期。
1.2.6 不同浓度的FBS对BMSCs活力的影响 收集P3 BMSCs,调整细胞数制备细胞悬液,以密度为5×104/ml接种于6个96孔板中,每孔加FBS体积分数是 0.10、0.15、0.20 的完全培养基制备的细胞悬液100 μl,置5%CO2、37 ℃ 培养箱内孵育。于第1、2、3、4、5、6 天各取1 块板,每孔加 10 μl CCK-8 溶液,37℃孵育3 h,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波长为450 nm时各孔的吸光度值(optical density,OD)。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及t检验分析多组间的差异。
2.1 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表面标志 B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单标时CD29阳性率97.77%,CD90 阳 性 率 98.04%,CD44 阳 性 率99.38%,CD45阳率 1.96%;双标结果进一步显示BMSCs高表达 CD29、CD90、CD44,低表达 CD45,见图1。取分别用含体积分数为 0.10、0.15、0.20 3 种完全培养基培养的P2~P5 BMSCs进行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A、B、C 3组细胞表面标志物在P3、P4均能获得较纯的BMSCs,其表达率依次为:CD45平均表 达 率 为 4.29%、3.28%、1.80%;CD29 为93.23%、95.43%、93.94;CD44 为 91.27%,95.31%、94.92;CD90 为 95.55%、95.66%、95.05%,见表 1。
2.2 BMSCs的形态学观察 原代培养:用3种含不同体积分数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的BMSCs在刚接种到各自的培养瓶时,细胞呈大小不一的圆形,悬浮于培养液内。72 h后半量换液去除没有贴壁的细胞,此时可见到多数细胞贴壁,呈圆形、类圆形,多角形,少数细胞伸展成长梭形,A、B、C 3组的贴壁细胞数依次增加,见图2a、b、c。以后每2 d全量换液,不断地去除杂细胞。到第9天时,细胞已铺满瓶底,呈现形态均一的长梭形,排列成漩涡状,鱼群状,A、B、C 3组均已铺满瓶底,C组密度最大,其次B组,A组相对 B、C 两组较疏,见图2d、e、f。
表1 3种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中第2、3、4、5代BMSCs免疫表型流式检测结果
图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P3)表面标志结果
图2 BMSCs的形态学观察图 ×100a、b、c:A、B、C 3 组 BMSCs培养后 72 h;d、e、f:A、B、C 3 组 BMSCs第9天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周期变化 表2显示,3种完全培养基中的BMSCs的G0/G1期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浓度随时间的延长也是降低;G2/M期在24 h后0.10与0.15组无差异,0.15 与 0.20 和 0.10 与 0.20 组有差异(F=12.412,P <0.05),但随时间的延长无差异。24、48、72、96 h 4个时间点 S期的结果在3种完全培养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G2/M期在4个时间点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种完全培养基培养24、48、72、96 h 的 BMSCs的细胞周期见图3。
2.4 随着时间变化3种不同浓度培养基中的BMSCs的活力情况 在接种到96孔板的第1天A、B、C 3组的OD值依次增大,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5.002),随着时间的延长三者的OD值无明显差异,见图4。
MSCs存在于许多组织器官内,首次是在骨髓内被鉴定出来,主要特点是体外培养时具有黏附、自我更新能力,保持未分化特点,分化为成骨、成软骨和脂肪细胞[7],这是MSCs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向管状上皮细胞[8],肝细胞等[9]分化,因具有以上功能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被用来运送生物制剂和检测新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图3 流式细胞术检测3种完全培养基中24、48、72、96 h的BMSCs的细胞周期
表2 细胞周期结果(n=4,%,±s)
表2 细胞周期结果(n=4,%,±s)
与体积分数(0.20)比较:*P <0.05
?
图4 3种培养基中的BMSCs在培养 1、2、3、4、5、6 d 的活力变化情况
目前分离BMSCs的方法有全骨髓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免疫磁珠法、骨髓过滤装置[10],后3种方法易损伤细胞活性,过程繁杂,前2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在前2代有差别,但至P3均已无差异。因此该文选取简单易行且能够获得足够数量与纯度的第一种方法。
至目前,对BMSCs的鉴定尚没有统一的方案。一般是通过以下方法来鉴定:首先,黏附能力;其次:多分化潜能;最后:表面标志,BMSCs无特异性表面标志,因属于非造血干细胞所以不表达 CD11、CD14、CD34 和 CD45,高 表 达 CD29[11]、CD44、CD73、CD271[12]、CD90、STRO-1 和 CD1 偶05/SH2。因为抗大鼠的抗体非常少,因此本文选择CD45-PE、CD29-PE、CD44-FITC、CD90-FITC 做为鉴定干细胞的标志。本文实验结果显示,CD45呈低表达而CD44、CD90、CD29高表达。细胞周期结果显示,P3细胞85%以上处于G0/G1期,说明是干细胞。
FBS含有BMSCs生长和增殖所需要的物质如生长因子:TGF-β1、β3、FGF-2 等,因此都要在基础培养液里加FBS[13],但是关于适宜浓度,不同的文献报道不尽一致。有的实验结果显示11%FBS的完全培养基最适合BMSCs的增殖[3],有的研究结果显示 15%[4]、20%[5]的完全培养基中 BMSCs 显示出最高的增殖能力,还有报道10% ~20%有利于BMSCs的增殖,传统的培养基是DMEM加10%的FBS。本实验结果与传统的结论一致,10%的完全培养基已经适合BMSCs的体外扩增培养。不同的结果也许是由于每1批次的FBS不同,枪头准确性,或是BMSCs培养传代的过程中胰酶消化时间,传代方法不同等原因,这些都会影响其相关特性和分化的能力,进行实验前建议进行FBS批次的检测。
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2个阶段,间期包括G0/G1期、S期、G2/M期,在此期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合成和能量储备。不同浓度FBS对BMSCs周期的影响是不同的,主要发生在间期内。该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3种完全培养基G0/G1期减少,S期+G2/M期减低,均能促进BMSCs的增殖,3期中只有G2/M期在24 h时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的G0/G1期、S期、G2/M期在其余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BS内含有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浓度的不同会影响BMSCs的增殖、分化、基因表达、稳定性和活力。OD值可以间接反应细胞的活力。不同浓度的FBS对BMSCs活力的影响在第1天有差异,但在以后的5 d 3组活力相当,没有差异,说明含体积分数为0.10 FBS的完全培养基已满足BMSCs的活力,与细胞周期结果吻合。
[1]Lin R,Ma H,Ding Z,et al.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avor the Immunosuppressive T Cells Skewing in a Helicobacter Pylori Model of Gastric Cancer[J].Stem Cells Dev,2013,22(21):2836 -48.
[2]Muñoz Ruiz M,Regueiro J R.New tool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gene therapy[J].Adv Exp Med Biol,2012,741:254 -75.
[3]Li X,Zhang Y,Qi G.Evaluation of isolation methods and culture conditions for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J].Cytotechnology,2013,65(3):323 -34.
[4]Eslaminejad M B,Nazarian H,Falahi F,et al.Ex vivo expan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goat bone marrow[J].Iran J Basic Med Sci,2009,12(2):70 -9.
[5]Heidari B,Shirazi A,Akhondi M M,et al.Comparison of proliferative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sheep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liver,and adipose tissue[J].Avicenna J Med Biotechnol,2013,5(2):104 -17.
[6]贾贵清,张明鸣,杨 平,等.不同分离及培养方法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0(4):719 -23.
[8]Wan J X,Zou Z H,You D Y,et al.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into tubular epithelial-like cells in vitro[J].Cell Biochem Funct,2012,30(2):129 -38.
[9]Feng Z,Li C,Jiao S,et al.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hepatocyte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1,58(112):2081-6.
[10]Otsuru S,Hofmann T J,Olson T S,et al.Improved isolation and expans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using a novel marrow filter device[J].Cytotherapy,2013,15(2):146 -53.
[11]Agorogiannis G I,Alexaki V I,Castana O,et al.Topical application ofautologous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for persistent sterile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J].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12,250(3):455 - 7.
[12]Arufe M C,De la Fuente A,Fuentes I,et al.Chondrogenic potential of subpopulations of cells express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 markers derived from human synovial membranes[J].Cell Biochem,2010,111(4):834-45.
[13]McCarty R C,Gronthos S,Zannettino A C,et al.Characterisation and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ovine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Cell Physiol,2009,219(2):324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