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西
最近中海油撤销了成立六年之久的新能源公司,主要原因是该新能源公司自成立以来,除了在2012年略有盈利外,其余五年均处于亏损状态。有趣的是新能源之前作为中海油的六大板块之一,曾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两条消息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雾霾将长期伴随我们。
众所周知,增加清洁燃料比重,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消耗,是改善空气质量最主要的途径。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末,全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然而,这个7.5%的目标目前看也难以实现。在刚刚闭幕的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表示,预期到2014年末,天然气消费比重将提高到6.1%,从2012年5.8%到2014年的6.1%,两年才能实现0.3%的涨幅,说明“增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数据不争气,其中一个原因当归于国有能源企业不“增气”。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巨头中,中海油在新能源领域的动作还算是最有力度的。中石油主要瞄准煤层气、煤制气和页岩气,但是技术一直未能实现突破。中石化则是审慎行进。随着中海油新能源公司的撤销,想要继续增加本土天然气的供应能力,只能靠一个字:等。
既然能源供应结构短期难以改变,那雾霾也不会自行退去,所以上述推论成立。
回头再看看中海油打的什么算盘?一位中海油人士曾表示:“目前新能源特别是风能等领域并没有可以实现盈利的环境,无论政策、法律环境还是硬件设施都不具备合适的投资环境,也许等一些小公司通过自己的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后,石油央企再通过股权收购的模式进入更合适。”中海油的意思是说:赔钱的生意,让那些民营的小公司去做吧!等他们赚钱了,我再买过来就完了!
问题是,凭什么政策和法律环境不好的时候让民营企业冲锋陷阵?凭什么硬件不过关的时候让中小企业领衔技术创新?论人力资源,国有企业凭借丰厚的薪酬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论研发能力,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设备和资金保障;论政策影响力,国有企业更能影响和改变政策环境。
仅仅因为五年的亏损,就在新能源领域收缩战线,撤销一个身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公司,不能不说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这个时期想要获得超额利润几乎不可能。如果因为一时的亏损而进行战略收缩,无异于撤退主力军,让游击队去攻克堡垒,取得成功的时间将会大大延长。
中海油或许是在借鉴美国模式。美国的页岩气技术也是由XTO等一帮中小企业率先突破,然后埃克森美孚一次斥资400亿美元收购XTO,摇身一变成为页岩气领域的巨头。
可是,中国的XTO在哪里?中国的XTO或许就是被撤掉的那个中海油新能源公司。连根都拔了,还指望结出……硕果?
能源业如此,其他行业也差不多。最近两年举步维艰的钢铁业,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还有大量高端钢材品种依赖进口。几十年来,钢铁国企瞄准赚钱的品种大上快上,在研发方面舍不得投入,目的就是为了财务报表好看,最终自酿苦果。而这些年貌似风光的汽车业,也隐藏着重重危机。虽然目前的盈利数据还十分可观,但大量的利润来自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几乎全面亏损。统一财务数据掩盖了内部的不平衡。如果不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投入,不敢直面暂时的亏损,一味追求脆弱的表面繁荣,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做强”也只能是一句口号。
国有资本的运营,保值增值当然是基本要求,但国资还应担当一项不可回避的任务,就是引领产业发展。垄断也垄断了,高薪也高薪了,老百姓期待的是国资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移动4G LTE成为国际主流的通信标准,不是挺令人扬眉吐气的吗?
能源领域的国家主力军还是应当正面应战才好。
作者为产业观察家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