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
很多专家对国内3D打印产业的发展一直比较乐观,他们的基本判断依据是:目前全球3D打印技术都不成熟,都还处于起步期或者概念阶段,差距都不大,因此中国3D打印总体与国际同步。而且,还有不少专家更为乐观:中国3D打印技术是唯一能够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进技术。
果真如此吗?从表面上看,专家们的乐观判断是正确的,也有数据给予支撑。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大概接近40亿美元,在2012年基础上增长了一倍。但40亿美元还不如一家大型企业一年的产值;以美元计算,大体上国内3亿,欧洲10亿,美国15亿。总体来看,这些数据还是显得微不足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做起来,就谈不上到底谁好谁坏,谁优谁劣。
尽管现在全球3D打印的应用市场还没有启动起来,但是一旦启动起来,中国有可能会被一下子甩在身后。
对比欧洲3D打印行业,从技术本身的角度来看,欧洲的技术确比我们成熟很多,比如工艺技术、研发投入、人才基础、产业形态、材料等领域都比我们强。这个观点,国内同行也是高度认可的,毕竟欧洲的工业化比我们早,工业基础比我们扎实,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明显,在3D打印领域的研发也比我们早一些。
国外企业规模普遍比国内同行大,一般销售收入都在10 亿人民币左右,而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收入过亿,甚至超过5000万的企业都没有几家。大多数国内企业经过多年努力,收入才两三千万的水平。
不要小看两三千万与10亿的差距,欧洲企业从10亿再上一个台阶,很快就可以做到50亿,100亿,200亿;而国内企业要从两三千万做到1个亿,可能还需要两年三年,再从1个亿做到10个亿,可能需要五年十年。可是五年、十年以后,我们做到10个亿,欧洲同行已经做到200个亿,我们是同一个水平吗?我们还能够竞争吗?200亿的企业拿10%投入搞科研,就是20个亿。我们呢?10亿里面拿10%投入搞科研才1个亿,这样下去差距会越拉越大。
严重的是,我们国内还没有哪一家3D打印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国际化。但欧洲几家大企业不仅完成了在欧洲的布局,还通过代理商完成了在我国各个主要城市的战略布局。一旦国内市场启动起来,单在国内市场我们就可能被他们远远地抛在身后。
欧洲整个3D 打印行业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整体战斗力, 缺乏一个行业组织的引领和整合。这个现状与过去国内的状况是一样的,但是2012年10月以来,国内率先成立了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小而散”的局面正得到改变。欧洲的情况与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行业协会与我们也不一样,在欧洲做点事情其实远比国内困难得多。所以,这点也是留给我们的机会。
欧洲 3D打印行业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完全打开应用市场;从他们宣传和推广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其实也陷入了迷茫:3D打印究竟能够做什么?这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
5月29日,在首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我就这个问题咨询过美国的、欧洲的许多同行。他们也不知道。否则,他们不会炫耀,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一把吉他,打印一支电子琴,打印一个台灯,或者打印一把手枪。传统制造业能做出来的东西3D打印技术也可以做出来,这不应该是新闻。传统制造业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无论是工艺特点,还是成本因素、时间因素,3D打印技术都是无法比拟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来推广3D打印技术呢?
3D打印技术的真正奥秘所在,不是什么都能做,而应该是传统制造业不能做,或很难做的领域,它可以轻松实现。就是说,我们宣传和推广需要找到它的比较优势。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制造与新产品开发利用,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更为明显。
在不具备优势的领域,对于3D打印技术来讲,就成为劣势,几乎就没有用武之地。
欧洲比中国3D打印产业更有潜力的重要一点在于,欧洲采取设备销售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商业运作模式,有利于拓展市场,也有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而国内同行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制造业模式,生产设备卖设备,只有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公司、武汉滨湖机电科技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在推行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与此同时,国内资本界对3D打印特别谨慎,与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的股票市场形成强烈反差,但是,投资商们都有一个共同观点:目前,3D打印还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虽然欧洲同行注重生产设备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推进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但是,这也不可能是长远之计。
设备生产商的主业就是研发设备、生产设备,实现产业化,不可能将加工服务作为主业来推进。但当前,市场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我们自己不去主动与市场结合,还有谁去帮我们打开市场呢?
我国从事3D打印技术研究的资源主要在高校,被称为“学院派”,最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作为学院派,要想将3D打印技术发扬光大,切实实现产业化还是很难的,整个国内成功的学院派进军3D打印产业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化公司,一头连着高校科研资源,一头连着市场用户,但这些企业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市场派的企业,一方面是由国外的科研人员回来自己找合作伙伴投资建厂的,以湖南华曙高科有限公司、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为代表;另一方面则是与国外同行合作建厂的,如南京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无锡飞而康快速制造有限公司。
还有一种类型是从代理商转变成投资商的,如杭州先临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过去是代理销售国外3D打印机的,通过对市场的熟悉和摸索以后,自己组建团队开始研发并生产3D打印机。
和学院派比较起来,市场派3D打印企业的优势目前并不明显,研发资源和投入明显不足学院派。唯一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制领先,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责任到位。endprint
2013年3D打印持续火爆,市场派和学院派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拿到了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种扶持资金和相关政策。
2014年,可能是学院派与市场派的“分水岭”。我们认为,3D打印市场将进一步升温,市场派企业的市场领地将进一步扩大,营销手段更为灵活,部分企业将寻求与国外同行合作建设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也会有个别企业的产品在国外设代理商或合资企业。学院派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何时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5月29-31日,北京举办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以后,国外同业的大大小小企业、科研单位都加大了对中国3D打印行业的重视程度。中国政府出台了哪些扶持政策?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的3D打印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如何?哪些企业发布了新产品?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过去是国外几家大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几乎连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企业都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涌进中国市场。有人问我,是好事还是坏事?明明我们的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市场还没有起来,一下子涌进这么多国外的企业来竞争,是不是要彻底摧毁国内3D打印企业?
中国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也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可以进入欧洲,进入美国,为什么就不能让欧洲和美国的企业进入中国呢?鼓励公平竞争,有利于我们跑得更快,封闭保守,只会贻误先机。我们没有进入欧洲、进入美国,并不是他们不让我们进入,而是我们自身实力不够,还没有能力进入。3D打印行业,一样遵循不进则退的自然法则。如果我们在国内都竞争不赢又何谈参与国际竞争呢?
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会拼杀出一批精英企业出来,才可能走出国门,成为一家优秀的国际企业。如果,我们的学院派企业不能勇于走出校门,不更多地遵循市场化规则,淘汰将是难免的。
不过,利好的消息不断传来: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同意将武汉滨湖机电科技公司重新改制,民营企业当大股东;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已同意将企业全面改制,推向市场。
针对当前国内3D打印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引导科研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二是加强与国际同行间的对话,及时跟踪和了解国际同行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向,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三是要抱团发展,避免单打独斗,充分利用联盟的平台和资源优势,集中打开应用市场。加强行业资源整合,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抗风险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作者系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2期